|

【活動報導】Taiwan Can Help!Maker醫療物資戰隊

   

作者:王姵文

醫療單位急需要相關的防疫物資,全球Maker紛紛投入「用創意、實作協助防疫」的工作,台灣Maker自然也不例外,他們自發地用手邊的工具,花錢買材料,小批量做出防疫面罩等開源防疫物資,並送交醫療現場,希望保護最前線的醫護人士,相當令人感動。8/27(五)的MakerTALKS社聚,邀請到該戰隊代表陳加恩和王韋翔來跟大家做分享,以及專門拍攝Maker故事的Lily談談當初的起心動念。

Taiwan Maker Can Help!台灣開源社群防疫物資推展歷程

第一位講者是Maker醫療物資戰隊的發起人陳加恩,同時也是台灣開源醫材研究社群(OSMSTW)創辦人,以及國防醫學院暨三總3D列印中心研究員。大一時因為對Maker有興趣就跑去Fablab Taipei,他一直很感謝Fablab Taipei的創辦人Ted對他照顧有加,陳加恩自己也覺得Fablab的理念很好,便把Fablab的概念帶到國防醫學院,大一升大二時在寢室跟室友做了第一台3D列印機,從此開始了Maker的奇幻之旅。

「我們希望醫學工程可以跟Maker結合在一起,去做一些醫療新創的應用!」陳加恩後來和德國去做國界連結變成Medical Fablab,大學時也去MIT和HARVARD MEDICAL SCHOO學習,回來之後在三總建立3D列印中心。

「全世界COVID-19疫情在去(2020)年就已經大爆發,但台灣相對幸運,在全世界疫情很嚴重的情況下台灣還可以維持0確診,但台灣在今年也遇到很大的衝擊。」陳加恩提到雖然現在疫情已經趨於穩定,但從全世界疫情確診和死亡數的統計圖來看,疫情是上上下下在起伏,隨著疫苗施打的普及有些國家已經率先解封,但因為又有變種病毒出現,勢必要跟COVID-19長期搏鬥。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不定,人類勢必要與之長期搏鬥

至於為什麼要用到3D列印來做防疫物資?陳加恩分享去年的3/16時COVID-19疫情才剛開始,他在一個護理的發明展的競賽擔任評審。他指出:「那時看到護理人員用簡單的帶子做面罩,其實滿克難的。」

也正是如此會後他就跟護理人員討論到可以用3D列印做架子,在當時就有第一波的疫情出現就趕快有所動作,一邊研發一邊製作……,然後發給第一線的臨床同仁,除了做面罩之外也有做眼鏡的版本,腦力激盪了很多版本,他先去Thingiverse找圖檔,但那時沒有太多設計,就下載簡單的圖檔然後作調整和修改,完成之後給第一線的醫護使用。

歷經4次改良,只為了第一線的醫護能舒適戴著

2020年時贈送3D列印面罩給第一線醫護使用

來自網路上的迴響

同仁也有比較傳統的和3D列印的差別,3D列印的輕量化,後來我們也持續改良加上鬆緊帶,並把檔案分享給社群。陳加恩提到也是因為去年有這些經驗,今年在疫情爆發時就能以很快的速度執行面罩的提供。

關於台灣開源醫材研究社群(OSMSTW),陳加恩也列舉幾項做的過的事情,包括去年提供面罩檔案給日本,當時日本疫情爆發時極度缺乏防疫物資,以及提供3D面罩給阿富汗,因為阿富汗當地沒有3D列印機和Makerspace,即使有面罩檔案也無法列印,所以也想到是否可以提供3D列印機給阿富汗,但因為阿富汗目前身處戰亂中,目前還在聯繫看是否能持續合作和幫忙,而這些都體現了Taiwan Maker Can Help!

2020年時提供3D列印面罩檔案給日本製作供給當地有需要的人

 

贈送3D列印面罩給阿富汗,Taiwan Maker Can Help !

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驗,總是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刻派上用場。

歸功於去年OSMS工作資源平台的彙整,陳加恩把很多共筆資料整理在上面,今年疫情嚴峻時這些共筆資料便派上用場,許多的Maker運用這些資料製作了很多面罩寄給三總,三總再協助派發給全台各個醫院,而這也讓他感受到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驗,這些共筆都是一個累積。

2020年時累積的珍貴資料,今年疫情爆發時便派上用場

開源防疫物資前進最前線

目前年僅國二的王韋翔是陳加恩的南區戰友,最初還在念小學的他就對Maker有興趣,但因為家庭經濟因素,他便拿一些別人不要的紙板、水管來做作品,在沒錢的狀況下要怎麼獲得靈感呢?王韋翔想到可以去參加各種免費自造展或創客嘉年華,也因為這類展覽很多攤位是重複的,因此認識一些人有機會做深度交流後取得人脈,王韋翔想起當初會認識加恩是有一次在擺攤時遇到,之後受邀去三軍總醫院的3D列印中心實習,進而認識了更多人,或是在展場中認識教育方面的長官、創作者等。

他指出:「當這些人夠信任你時就會給你一些資源,在那之後參加展覽時就會有人介紹和提供幫助。」

小學時自己賺錢買了人生第一台3D列印機,開始踏入3D列印領域。

王韋翔分享當初是媽媽的補習班邀請他去上一個5天的夏令營課程,教學對象是小學一到六年級的學生,結束後拿到一個7500的紅包,對當時只有10.11歲的他來說無疑是一筆很龐大的金額,他毅然決然將這筆金額投入第一台3D列印機,在一個月內印了5公斤!

但因為家裡的經濟不足以負擔材料費,於是他開始注重產品的物件,在每次印都要成功的情況下、外表也要好看,開始思考要怎麼把表面層紋減到最少讓作品摸起來是光滑的,後來又進了一台光固化的3D設備,但也因為零用金都花在材料費上且快花完了,便接案子幫別人做求婚的戒指、杯子等一些東西,直到後來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人生第一台自己賺錢購買的3D列印機

哪裡有需要,便把3D列印面罩送過去。

「當時接到加恩的訊息說要印製3D列印面罩時正好在搬家,一天的產量差不多可以印10個左右,也沒有預期總共要印多少個,就是一直做下去。」王韋翔回想那時在一個月內印製了400多個,原本要全部寄給加恩,但後來得知高雄和屏東的大醫院有需要,便把這些印好的面罩送過去,雖然當時南部的疫情不像北部嚴峻,但仍有一些確診數,也考量到南部相關資源較少,所以便把這400多個面罩提供給高屏的大醫院的第一線醫護。

回饋社會

用影像紀錄Taiwan Maker can help

第三位講者是Lily,畢業於加州藝術學校,是filmmaker也是位maker,影片分享今年5月疫情爆發時Maker提供3D列印面罩給醫院的第一線醫護,因為很多畫面無法到現場拍攝導致素材不夠,Lily便在網路上找一些相關資訊,這其中也包括台灣開源醫材研究社群(OSMSTW)。

只要開始行動,人人都可以是Maker。

每個人成為Maker都會有一個起心動念和初衷,Lily分享前幾年有機會去舊金山的矽谷做參訪,在那裡看到很多新奇酷炫的東西,像是共享單車,當時的台灣都還沒有,後來進到一個企業Square做參訪,裡面的陳設如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充滿科技感,當時她想自己要會什麼技能才能進入這家公司時,看到一個員工上班時正在寫程式,思索著為何自己以前沒有學寫程式,也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舊金山能有矽谷,那台灣呢?

隔天有機會去參加Maker Faire,看到很多小孩子在動手做學著組裝東西,才明白這其中的緣故,打個比喻來說就很像在Square看到的是爸爸,在Maker Faire看到的是兒子,從矽谷乃至整個美國的孩子小接觸的是這些,所以舊金山才能有矽谷的存在,之後又陸續參觀美國和日本的Techshop、Makerspase等。「不管是從人、空間或展覽上,讓我感受到最深的是創造力。」Lily也領悟到創造力不管是在教育、社會、興趣、人格、產業上,其實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Lily試著把Maker和一般大眾做連結後,發現她可以發揮所長的地方是拍影片和經營媒體,全部的事情要自己一個人完成是一個挑戰,但她還是開始找Maker拍他們的故事記綠想法,後來便成立粉絲專頁50 Maker,讓大眾看到這些Maker/手工藝者在做什麼,希望藉由50maker計畫渲染大眾的自造能量,Lily認為其實人人都是Maker,只是差在有沒有去付諸行動去實踐而已。

從一般大眾和Maker的連結找到能自己能做的事

小結

當世界陷入危難之際,也許我們不是第一線的醫護,但不代表沒有能做的事,只要能夠付諸行動,人人都可以是Maker,而這正也是Maker精神!

王姵文

Author: 王姵文

從滿腦子都是韓劇和KPOP的愛追劇迷妹,意外踏入Maker圈,期許有一天這方面的知識量也能如數家珍。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