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企流】返鄉青年從農好困難?創公司、建品牌,幸福良食打造幸福農業生態

   

(圖片來源:幸福良食粉絲專頁

當農村只剩老農,願意返鄉務農的青年因資源不足而卻步,使得農村長期缺乏資源與勞動力,農地休耕、糧食自給率下降等問題隨之而來。身為海島國家的台灣,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危機是重要的國安問題。

農夫娘吳詩涵在《士說新語,秀倫理》podcast 節目中分享幸福良食的創業歷程與經驗。(圖片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第二季《士說新語,秀倫理》podcast 節目中,由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暨銘傳大學國企系教授胡秀華、與政治大學信義書院研究主任劉世慶,邀請農夫娘吳詩涵分享,如何透過社會企業建構幸福農業生態,並將科技注入農業成為新方法,帶領大眾看見農業新希望。

打造幸福農業生態系,為了農民也為環境

「同為成立公司型態,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之間差異何在?」劉世慶提出許多人心中的疑問。吳詩涵解釋:「社會企業是以商業模式,回應、解決社會與環境問題,期望在運作過程中,發揮影響力,讓社會變得更好。」

以幸福良食來說,創業目的是希望生產出讓人吃了會幸福的食物,同時也為社會帶來一份簡單的幸福。關心的是農業、農村發展議題,並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 SDG 2 消除飢餓、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及 SDG 15 陸域生命作為指標,改善台灣農村的現況,構築一個幸福農業生態系。

契約合作、經驗分享,推青銀共農回應農業問題

談到幸福農業生態系的建立,胡秀華好奇地追問,台大商研所畢業的她怎會踏入農業?又為何想建構幸福創業生態?幸福良食如何實踐這個理想?

吳詩涵分享,婚後真正住進農村生活後,才發現存在務農人口老化、進入門檻高、產銷通路等的棘手問題,因此提出「青銀共農傳承模式」模式,讓青農與老農合作。與老農簽訂契作合約,將休耕地提供給幸福良食使用,老農只需要幫忙巡視及回報問題;而幸福良食則提供資材、種籽、務農人力等,並導入科技技術,監測土壤、水質的監控,並由幸福良食統一管理,最後也保證收購農作物。這樣的協作模式不但確保農民有穩定收入,也能滿足老農他們的自我成就感與社交需求,更可以解決台灣農業人口老化、缺乏青農人才的問題。

「投入農業就像是創業,必須自己生產產品、銷售、管理等流程。」吳詩涵認為,當農業作為一個產業是,勢必不能一直維持小農的狀態,必須擴大規模、形成可複製的形式,才能創造經濟效益。希望透過幸福良食從成立公司、品牌,或與企業共同發展 ESG 產品、品牌聯名等一路經驗,提供願意從農的青年夥伴一些協助,讓大眾也看到農業的希望,翻轉不同於以往對農業的想像。

幸福良食創立的品牌「幸福千千歲」,販售自家的農產加工品。(圖片來源:幸福良食粉絲專頁

引入科技,打開青年對農業想像

面對越來越惡劣的極端氣候,胡秀華表示農業是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產業,靠天吃飯的幸福良食有何因應之道?「我們與彭啟明博士合作,透過他成立的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請益相關天候變化問題。」吳詩涵表示,有了天氣預測,便可以提早知道何時適合翻土播種或安排其他計畫。

另外,幸福良食也善用農委會的系統工具「農務 e 把抓」有效管理農務工作。透過資料輸入系統,自動管理與追蹤農務進度,這項工具為青農帶來很大的幫助,甚至能串連農產品產銷履歷系統,記錄農作物的生產過程,達到與生產資訊透明化的目標。此外,為了讓農務工作更高效省時,幸福良食也導入無人駕駛系統協助農作物的耕種,該系統不但能精準完成種植工作,還會自動計算較省燃料的途徑,減少碳排放。

幸福良食將科技導入農務工作,降低務農門檻。(圖片來源:幸福良食粉絲專頁

「幸福良食用社會創新模式、翻轉農業生態,對環境友善的實踐,乘載著人與土地的情感,也代表我們與大自然共存的幸福。」胡秀華表示,這也正是企業倫理的精神,兼顧土地、社區等重要的利害關係人,才能一同邁向永續的未來。

在永續發展蔚為趨勢的當代社會,若想掌握新知、認識不同的企業經營管理之道,歡迎鎖定由信義文化基金會與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共同製播的《士說新語,秀倫理》節目,與各領域專家空中相會!

(本篇文章經同意轉載自社企流原文連結;責任編輯:謝嘉洵。)

社企流
社企流

Author: 社企流

社企流是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創業主題平台,致力透過推廣、連結、支持社會創新創業的精神與行動,促進永續發展,打造美好世界。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