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創設計】幼教經典遊具製作——立體幾何認知箱

   

作者:文創造設計工作室/張宇文

說到幾合認知,可以說是許多人幼年時的回憶,尤其在 1~3 歲之間,幼兒對於這個世界的空間、距離、質量的認知逐漸形成,期間必須透過大量的感官接觸與刺激來理解這些概念,這時候一套幾何認知遊具就是他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

作為幼兒探索世界的遊具,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這次因為姐姐的小孩滿周歲,決定製作一組當作寶寶周歲的禮物。

遊具介紹

這一類產品有許多相對應的理論與各種使用說明,教導消費者如何透過這個東西引導幼兒、循序漸進地認識世界,而每個階段也會有不同的發展重點與引導方式。

一般來說,在 1 歲左右,幼兒通常可以識別一些基本的形狀,例如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等,但可能還不太能夠將它們與名稱對應起來。

在 2 歲左右,幼兒已經可以正確將基本形狀的名稱與物體對應起來,並且開始學習更複雜的形狀,例如橢圓形、長方形和星形等。

在 3 歲左右,幼兒的形狀認知能力進一步發展,能夠區分大小、顏色、位置等不同的形狀特徵,且能夠利用這些特徵進行形狀的分類和組合。

因此根據不童年齡的幼兒,可以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玩法,有關幾何認知箱的其它玩法,我們下一期會再詳細說明。

不過不論是什麼年紀,幾何認知遊具都具有以下功能:

  1. 增強幼兒的空間感知能力:形狀認知玩具可以幫助幼兒理解不同形狀物體之間的空間關係,培養幼兒的空間感知能力。
  2. 發展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透過將形狀物體放入或拼裝在相應的位置,幼兒可以鍛鍊手部的精細動作能力,同時也可以培養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
  3. 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和專注力:幼兒在操作形狀認知玩具的過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進行觀察和思考,有助於提高幼兒的專注力。
  4. 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形狀認知玩具可以讓幼兒從感性認識進行到理性認識,從而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
  5. 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形狀認知玩具可以啟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幼兒透過組合和創造不同的形狀,體驗到成功和成就感。

作品設計理念

這次要製作的立體幾何認知箱包含 18 個形狀。(主視圖)

(圖片來源:文創造提供)

以三個一組的方式分別落在六個面上,是一種經典的設計,這個設計的好處是可以利用立方體中空的特性,在不玩時較方便收納。

中空設計(圖片來源:文創造提供)

不只如此,整個體積也會比平面型的遊具小很多。

GYBBER&MUMU 木製學齡前彩色形狀拼圖(圖片來源:Amazon

2D 設計

在箱子的設計上,約 16 公分的立方體,這個大小不僅好收納,小朋友在玩的時候也容易翻轉。

(圖片來源:文創造提供)

18 個圖案包含基本的方、圓、三角,以及矩形等,變形圖形如平行四邊形、梯形、橢圓形,多邊形有五邊形、六邊形,組合圖形有 L 形、T 形、愛心形、花形等。

(圖片來源:文創造提供)

在圖形的設計上有很多小的細節,包含全部的圖形都不能有銳角,均以圓角收邊,且每個木塊都大於 3 公分,這樣的大小在抓握上較適合幼兒的手,同時能避面幼童吞嚥造成窒息的風險。

(圖片來源:文創造提供)

成品製作

製作上,外箱利用了密迪板,木塊利用了四層 3 mm 椴木板,厚度共 12 mm,待小朋友長大、手變大了,可以在往上增加厚度。

(圖片來源:文創造提供)

所有的木板在雷切製作完成後,會經過打磨到 400 號以去除表面的回火痕跡,並且把所有木塊都倒圓角,最後在表面塗上兩層天然的蜂蠟,以確保小朋友在遊玩過程的安全。

(圖片來源:文創造提供)

表面塗上天然蜂蠟(圖片來源:文創造提供)

上蓋的部分,我利用了迷你磁鐵與螺絲當作磁釦,如此在遊玩時,上蓋可以被吸住而不脫落:

以迷你磁鐵與螺絲作為磁釦(圖片來源:文創造提供)

(圖片來源:文創造提供)

內部也都上了木工專用的太棒膠,以確保不會玩到一半解體。

(圖片來源:文創造提供)

小結

創客是一群為了解決問題而動手的族群。

很多人會納悶,這類的遊具這麼多,而且作工精緻,為什麼還要自己製作?

對我來說,製作不僅僅是為了「送禮」,而是在創作的過程中,再一次認識幾何形狀的組成,在往後與幼兒一同遊戲時,也能讓他們知道,自己動手做玩具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

我們常說「言教不如身教」,然而在現在社會中,有很多誘因導致家長習慣花錢了事,在花錢的當下,便損失了一次學習的機會。我在這次的製作過程中,除了更加了解幼兒的發展,同時也學習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幼兒進行形狀認知的學習和,而透過遊戲進一步增強與幼兒間的情感連接,我想這才是創作對於創作者最大的收穫。

(責任編輯:賴佩萱)

文創造 設計工作室
文創造 設計工作室

Author: 文創造 設計工作室

善長於利用結構設計,創造以環保、智能啟發、美學教育為目地的互動結構裝置,並在設計中帶入中華元素及文化意涵是其特色。 作品具備實用性、啟發性,並以教育、趣味、互動為手段的相關作品。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