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AI Maker世代 】2024 MAI 開發者社群大會(5/16-17)
|

【科編出身】WTF a “Maker” is?

   

作者:Judith Cheng 

在筆者進入科技產業媒體成為編輯/記者的過去20年來,科技領域出現過太多「熱門關鍵字」,它們可能真的是一個成為主流的技術名詞,迄今影響深遠;也可能是誕生於行銷炒作,因此只在某個時間段備受矚目,然後聲量就越來越小…越來越小…

Maker也是其中之一。(沒錯…就是MakerPROMaker!)

到底什麼是Maker?問Google大神,可以看到《維基百科》(Wikipedia)中文版對它的解釋是:

自造者(英語:Maker,又譯為「創客」)概念來源於英文Maker和Hacker兩詞的綜合釋義,它是指一群酷愛科技、熱衷實踐的人群,他們以分享技術、交流思想為樂,以自造者為主體的社區(Makerspace)則成了自造者文化的載體。

拿同樣的問題去問MakerPRO共同創辦人暨總主筆歐敏銓,他當然也有他自己的長篇大論(請參考此專欄)。而筆者從一個「科編出身」的台灣電子/半導體產業觀察者與訊息報導者角度來看,Maker就是一個在十年前某個時期曾被大量用於技術行銷,然後因為討論熱度與受關注度下降,又很快地被科技業界拋諸腦後(簡稱「過氣」)的「熱門關鍵字」。

如同《維基百科》的詮釋,Maker是「酷愛科技、熱衷實踐」的一群人,因此在大多數廠商眼中,這個族群似乎更偏向是一個以業餘愛好人士為主的小眾(也確實很難有數量規模統計),比起更職業化的「(科技)工程師」(engineer)與「開發者」(developer),商業行銷價值顯然低了許多。

儘管在Maker作為一個熱門關鍵字的時期,這個族群也曾被視為創業者或未來產業新星,也確實催生了不少科技新創,但畢竟能從中脫穎而出的都只有少數;當鼓勵創新創業轉為口號響亮的「官方政策」之後,Maker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從一開始的「主角」變成「助教」,或者更偏向是一種精神象徵。

Maker作為一種「精神」,其歷史起源與發展脈絡在《vMaker台灣自造者》網站上有非常清楚的說明;而無論一個人的職銜是不是科技工程師,技術專長是軟體或硬體,在工作崗位上是負責寫韌體、應用程式開發,或是IC零組件設計、電路板佈線、系統整合…甚至可能沒有理工專業背景或仍是學生,卻愛好學習技術與各種新知,並具備用自己的雙手實作成果、解決問題的行動力與熱情,就是可以Maker社群的一員。

過去的3~4年時間,這個世界經歷了東西方貿易戰、病毒肆虐、極端氣候帶來的各種天災,還有一場還未平息的真正戰火…我們也看到像是AI、量子運算等等新興技術,可能對社會帶來的顛覆性影響,當人們已深刻體會到科技是讓日常生活與百業維持運轉不可或缺的關鍵,也期待科技將實現的更美好未來,工程師/技術開發者肩負的使命更顯重大。

因此在這個「後疫情時代」,Maker精神與社群──像是MakerPRO──的存在意義,除了激勵技術創新與實踐,提供一個能讓職業工程師/開發者、業餘科技愛好者尋求技術解決方案與討論交流的平台,更需要擔負起傳遞以技術協助人類克服挑戰、造福大眾的公益理念,並將這些經驗與思想透過教育體系與各種活動傳承給下一代的重要任務。

而筆者在MakerPRO近距離觀察Maker這個群體,也發現大多數的成員夥伴不但不是世俗刻板印象中木訥寡言、不擅溝通的「理工宅男/女」,他/她們在自己專業與熱愛的話題中可以談笑風生、滔滔不絕,也樂於分享、互助;在為自己感興趣的技術主題或開發專案尋找相關新知與解決方案之外,更注重與同道朋友討論交流、彼此學習鼓勵、共同探索並動手實踐成果的契合感與成就感。

別再認為Maker已經過時了,這個看似低調的社群不只技術底子硬,還擁有充沛活力與超強行動力,絕對是持續推動技術演進、產業成長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它或許沒有明顯的邊界,卻仍在不斷壯大,也隨時歡迎你/妳的加入,一起享受科技帶來的無窮樂趣、動手創造無限可能的未來!

 

judith
Cheng Judith

Author: judith

20年經驗半導體/電子技術領域長期觀察員與報導者,見證科技社群持續成長茁壯、Maker/工程師們以創新改變世界!

Share This Post On
468 ad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