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元
- 技術導讀
- 教學文
OpenVINO 2025.3: 更多生成式AI,釋放無限可能
全新 OpenVINO 2025.3 版本帶來更快的上手體驗和更強大的性能。此次升級重點聚焦生成式AI,新增對多種尖端模型的支援,並推出全新GenAI流水線,全面擴展了OpenVINO Model Server的能力。
ML.ENERGY能效排行榜:讓你看見LLM回應背後的電表數字!
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推出的 ML.ENERGY Leaderboard 能效觀測排行榜,透過名為 Zeus 的開源測量工具,能精準追蹤 CPU、GPU 在 LLM 推論過程中的能耗,並以公開數據的形式排名,讓外界第一次能清楚看見「AI 回應背後的電表數字」。
以開發者為核心 英飛凌積極建構完整Edge AI創新生態
英飛凌(Infineon)物聯網、計算與無線業務執行副總裁Sam Geha接受了《MakerPRO》專訪,深度分享英飛凌在Edge AI應用領域的佈局策略與觀察,以及其PSOC™ Edge系列MCU的技術突破,還有生態系的經營規劃與對開發者社群的承諾。
Windows on Snapdragon部署GenAI策略指南
筆者在前一篇文章介紹了如何使用Qualcomm AI Hub來快速地在Windows on Snapdragon (WoS)完成AI應用的部署,然而身為被認證為Copilot+ PC的成員,要能順暢運作本地端生成式AI模型及開發衍生應用才是其最重要的主戰場!本篇文章將會介紹幾種不同的方法在WoS實現本地端生成式AI模型的運作。
強化對Agentic AI應用支援 聯發科天璣9500問世
聯發科發布天璣9500旗艦5G Agentic AI晶片,整合雙AI處理器NPU 990,號稱為裝置端AI體驗而生,峰值性能相較上一代提升111%,在大語言模型智慧摘要的輸出能力、多模態理解能力皆有大幅躍進,並率先達成4K畫質圖片生成。
Helix Model:讓人形機器人真的懂你!
Helix 的誕生,標誌著人形機器人真正邁向家庭應用的關鍵一步。它不僅能快速而精確地控制整個上半身,還能理解語言、泛化到從未見過的物品,甚至在多機器人場景中協作。
NVIDIA與Intel宣佈攜手開發AI基礎設施與個人運算產品
NVIDIA與Intel宣布將共同開發多世代的客製化資料中心與PC產品,雙方合作內容將聚焦於透過NVIDIA NVLink技術無縫連結NVIDIA和英特爾架構,結合NVIDIA的AI加速運算優勢與英特爾處理器技術和x86生態系,為客戶提供最先進的解決方案。
英飛凌OktoberTech Taipei年度科技盛會首度登台
英飛凌科技(Infineon)首度於台北舉辦年度OktoberTech Taipei科技創新盛會,聚焦於展示前瞻技術如何推動低碳化與數位轉型的發展;其中的趨勢論壇匯聚多元且前瞻的議程,聚焦於AI永續、電動車應用等產業關鍵議題,吸引眾多產學研界領袖共襄盛舉。
NVIDIA Jetson Thor推升人形機器人晶片市場規模
NVIDIA推出的Jetson Thor如同機器人的實體智慧核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表示,在Agility Robotics、Boston Dynamics、Amazon等廠商陸續採用與建置生態圈的趨勢下,人形機器人晶片市場規模可望於2028年突破…
讓AI掌握行動力的關鍵:VLA模型
正如一位研究者在接受訪問時所言:「過去十年,我們讓 AI 學會思考;未來十年,我們要讓 AI 學會行動。」而 VLA,正是這場變革的開端。
ML.ENERGY能效排行榜:讓你看見LLM回應背後的電表數字!
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推出的 ML.ENERGY Leaderboard 能效觀測排行榜,透過名為 Zeus 的開源測量工具,能精準追蹤 CPU、GPU 在 LLM 推論過程中的能耗,並以公開數據的形式排名,讓外界第一次能清楚看見「AI 回應背後的電表數字」。
Helix Model:讓人形機器人真的懂你!
Helix 的誕生,標誌著人形機器人真正邁向家庭應用的關鍵一步。它不僅能快速而精確地控制整個上半身,還能理解語言、泛化到從未見過的物品,甚至在多機器人場景中協作。
讓AI掌握行動力的關鍵:VLA模型
正如一位研究者在接受訪問時所言:「過去十年,我們讓 AI 學會思考;未來十年,我們要讓 AI 學會行動。」而 VLA,正是這場變革的開端。
當AI遇上自動化:MCP與Workflow工具的新交會點
Node-RED 與 n8n 代表了靜態、自動化的世界;MCP + AI 代表了動態、智能化的未來。兩者的結合,則是一個能夠聽懂需求、即時組裝工具的「智慧協作體系」。
【Arm的AI世界】在裸機環境運作KleidiAI MatMul核心
本文將介紹如何在裸機環境中運作KleidiAI微核心,並針對不同編譯器在不同最佳化等級下的表現進行基礎的基準測試。
小模型力量大:Gemma 3 270M為專業領域而生
過去對生成式 AI 的討論幾乎被「大模型」壟斷。人們談的是百億、千億參數的能力極限,卻往往忽略了「落地應用」的真正需求。Gemma 3 270M 的推出,正好提醒我們:AI 的未來不僅僅在於更大,而在於更適合。
有了Intel AI Playground 不寫程式也能輕鬆玩生成式AI
Intel整合自家NPU/GPU硬體強大算力及OpenVINO開源推論工具套件,開發出一套「AI Playground」,讓聊天對話、文字生成影像及影像強化輕輕鬆鬆就能完成。
互動式世界模型的新境界:Genie 3來了!
DeepMind 已經先後推出 Genie 1 與 Genie 2,嘗試讓模型依照指令生成新的環境。與此同時,他們在影片生成領域的 Veo 系列模型 也展現了 AI 對「直覺物理學」的掌握力。但直到 Genie 3,這一切才真正邁入了「互動式世界」的新階段。
來自阿拉伯世界的先進LLM:Falcon系列
Falcon LLM家族不僅展現了尖端技術的突破,更代表了一種面向未來、包容性強且專注倫理的AI開發理念。從Falcon-H1的混合架構到Falcon-E的邊緣計算適配,從全模態的Falcon 3到革命性Mamba 7B,每一個創新都在為生成式AI的普及和深化應用鋪路。
讓機器也能聞味道:MIT開發SmellNet為嗅覺AI模型打地基
現有AI模型多與文字、圖片識別相關,嗅覺識別的發展遠遠不如,現在MIT研究人員試圖把嗅覺視覺化,哪些味道相近相鄰?哪些味道差距很大等,將此建立起來,成為數位資料庫與AI訓練所需的資料集。
OpenVINO 2025.3: 更多生成式AI,釋放無限可能
全新 OpenVINO 2025.3 版本帶來更快的上手體驗和更強大的性能。此次升級重點聚焦生成式AI,新增對多種尖端模型的支援,並推出全新GenAI流水線,全面擴展了OpenVINO Model Server的能力。
Windows on Snapdragon部署GenAI策略指南
筆者在前一篇文章介紹了如何使用Qualcomm AI Hub來快速地在Windows on Snapdragon (WoS)完成AI應用的部署,然而身為被認證為Copilot+ PC的成員,要能順暢運作本地端生成式AI模型及開發衍生應用才是其最重要的主戰場!本篇文章將會介紹幾種不同的方法在WoS實現本地端生成式AI模型的運作。
【Arm的AI世界】在裸機環境運作KleidiAI MatMul核心
本文將介紹如何在裸機環境中運作KleidiAI微核心,並針對不同編譯器在不同最佳化等級下的表現進行基礎的基準測試。
有了Intel AI Playground 不寫程式也能輕鬆玩生成式AI
Intel整合自家NPU/GPU硬體強大算力及OpenVINO開源推論工具套件,開發出一套「AI Playground」,讓聊天對話、文字生成影像及影像強化輕輕鬆鬆就能完成。
用OpenVINO GenAI解鎖LoRA微調模型推論
借助OpenVINO GenAI,你可以無縫整合 LoRA配接器,實現對大語言模型的快速個性化客製。開發者還可以一次性載入多個LoRA配接器,並在執行時快速切換,無需重新編譯基礎模型。
GenAI生成多媒體播放器
本文將介紹如何使用 ChatGPT 生成Python 程式碼,設計出圖檔、影片檔與音檔三大類常見的多媒體播放器。
在家造AI神器!OpenVINO讓桌面推論觸手可及
AI PC是一台配備專門用於加速AI工作負載硬體的電腦,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效率地運作包含AI模型的應用程式;透過精選的軟硬體,筆者將證明幾乎任何類型的AI應用都可以在本地運作。
【Arm的AI世界】在Arm架構邊緣端裝置部署PyTorch模型
以Arm架構為基礎的處理器憑藉低功耗和高效率等優勢,在嵌入式系統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將為你展示如何在樹莓派或NVIDIA Jetson Nano 等Arm架構邊緣端裝置上部署PyTorch模型。
運用Qualcomm AI Hub結合WoS打造低功耗高效能推論平台
本篇筆者將以實作的方式操作AI Hub,並將最佳化的模型部署在Windows on Snapdragon AI PC上運行,體驗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AI應用的展示與評估。
使用 Maker Uno 快速打造 Arduino入門成功經驗 [0]
本文為Maker Uno 的初學者量身打造,介紹如何以Maker Uno 再搭配生成式 AI生成板載硬體的程式碼,以最短、最無痛的學習曲線敲開電控程式的入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