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椀君:讓孩子對生活有感、對生命有感,比成績、技術更重要!

   

作者:周政毅

7月26日《翻轉教育,共創自造學習環境》的新北自造教育座談會中,板橋高中顏椀君老師分享了他們如何跨領域帶領學生們從自造過程找出「做自己」的意義。

顏梚君認為創客教育的核心價值是「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攝影:歐敏銓)

推廣創客讓孩子成為有溫度的人

椀君老師一開場就先說結論,她在學校推廣創客教育,認為最主要的核心價值是「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同時她也認為「讓學生有機會動手做,不是要他去學了一個技術,­而是要讓孩子真正知道他為什麼做這個作品?知道為何而做?為誰而做?為哪個信念努力?」這樣孩子才能夠對生活有感、對生命有感,這比成績、技術都來的重要。

「你想教出你想成為的大人? 還是孩子想要成為的大人?」椀君老師認為「自造」並非只是生產線的「製造」,最關鍵的反而是發自內心想做什麼?甚至發自內心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回顧五年前,教育部推動自造者運動時,學校收到「大量採購 3D 印表機」的命令,椀君老師至今想起仍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她認為學會使用 3D 印表機並非每位國民都應具備的能力。雖然當時的政策帶來重大的突破,但是,錢灑下去了,然後呢?師資沒進來、教育端沒進來。

五年過了,她真正想問的是:「請問有多少老師真正成為 3D 印表機的實際操作者?答案是不可能,因為這是需要長時間的訓練。」

帶給孩子們概念與視野

有一次學校裡的特教老師來找椀君老師討論,如何設計出一種學校地圖結合點字,讓學校的盲生可以認識學校的樣貌功能,以及如何協助盲生搭公車時,可以知道公車何時到站,因而為盲生設計出震動手環來解決這項困擾。

同時,他們也設計出「盲棒」,讓盲生也有機會體驗棒球的樂趣。這些都是為了解決盲生的生活或是教學問題而做,帶領著學生,讓學生們了解這些設計是為何而做。椀君老師說:「帶給孩子重要的是概念而不是技術本身,要給孩子的是視野」

顏椀君老師分享以「小王子」為主題的跨學科整合式課程。(攝影:歐敏銓)

小王子帶給學生們的啟發

椀君老師也分享了以「小王子」為主軸的跨學科整合式主題課程,要讓學生學會如何種玫瑰,同時也結合各科老師的考題,學生們在破關後就可以得到種玫瑰的秘笈。過程中運用了完全不插電的自動澆灌系統,但是全年級種了 30 幾株,到了學期末只剩下 3 株。

看到學生難掩落寞的神情,椀君老師用這次經驗告訴他們:「為什麼你會難過?因為你花了很多時間。生命中沒有一件事是會圓滿的,只要你盡力就值得了。」更讓學生體會生命裡的意義,實踐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

在這個主題式課程中,有一個活動名為《非洲廚師畫家到你家》 ,因為小王子的故事背景就在非洲,椀君老師看到後很開心地寫信邀請廚師和畫家來到學校。廚師就在家政教室教學生做非洲菜;而畫家則是帶領學生在學校的牆上畫上非洲的樣貌,有吉利馬札羅山、狐狸等各種動物,同時也把小王子的各種想像畫上去。

過去的學校老師在地理課本上帶學生認識非洲,第一次看到有老師帶著學生,透過食物的溫度、色彩的原色讓學生了解什麼是非洲。因為椀君老師知道,帶孩子們出國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他請他們過來與學生互動,這樣就能有更多人可以參與這場創作。

「你心目中的 maker 應該是什麼?有一顆靈活的腦袋、一顆同理的心、一雙萬能的雙手?」椀君老師對每個孩子都說:「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雙勇於踏出舒適圈的雙腳。」

創新必須不斷嘗試失敗

她也曾經想製作一個重達 150 公斤的鐵製旋轉椅,尋求合作時被很多家鐵工廠拒絕 ,最後是一家工廠的年輕老闆,在椀君老師的團隊要離開之前追出來說他可以承接這樣的工程。看似可能要鉅額的費用,最後的價錢只要 4 萬元。事後老闆告訴梚君老師,因為他也想知道在鐵工廠即將成為夕陽產業之際,測試自己有多少能耐與下一波產業做結合。

「學校就是應該要跟產業結合,才能看到新的可能與希望。」椀君老師期望看到更多的可能發生。

另一個例子是以設計思考設計出可以賽車的卡丁車,有的學生用電動腳踏車的引擎,有的用割草機以汽油為動力的馬達改裝,最後產生了七種不同動力與造型的車子。學生告訴椀君老師:「第一次做這麼感動的事情,雖然我們失敗了非常多次。」

椀君老師也帶學生去舊金山,今年已經三年了。帶著學生參觀當地的創業基地,一面想著「為什麼舊金山可興起自造者運動?」然而,椀君老師認為其實台灣也可以,但並非是一味模仿,而是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除了到矽谷取經,她也帶著學生到過緬甸,運用 3D 列印、雷射切割以及 NFC 感應器等技術,協助當地設計出一種文化遺產的寶盒。椀君老師堅持以專案式的學習讓學生去嘗試,吃住自己打理,也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現場座無虛席,椀君老師的真情分享觸動了大家的心(攝影:周聖偉

Maker 不只是技術,也要勇於踏出舒適圈

「Maker 不是只有技術這件事,它跟美學與其他學科碰撞後,可以加深學生的學習成效。」例如保齡球也可結合台灣保育類動物;與中油合作志工培訓,以有系統的方式帶領學生,只需一個半小時就能完成自動飲料機;師培課程只用簡單的工具,帶著這些未來的老師去思考,將來如何執行動手做的課程,讓文化與在地產生連結。

椀君老師總會在她課程的最後,讓學生畫下一張張的圖像告訴她:「你心目中的maker應該是什麼?」學生們有的認為要有一顆靈活的腦袋、一顆同理的心、一雙萬能的雙手,但椀君老師對每個孩子都說:「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雙勇於踏出舒適圈的雙腳。」

在演講的最後椀君老師提醒著我們:「不只是教育圈,大家都需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我們的產業也需要踏出我們的舒適圈,因為創新本來就是一條很難走的路。」

(責任編輯:葉于甄)

周 政毅

Author: 周 政毅

細膩觀察社會現象,想多做一點點讓世界更好。喜歡嘗試新的事物,期望人文底蘊能在自己的筆觸下與科技結合,產生更多的溫度。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