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轉傳統教育,推動生活科技新樣貌

   

作者:沈信甫

在過去,生活科技(生科)課總是被用來上生物或理化,使得生科變成只有存在課表上的一堂課,且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方式,造成無法培養讓學生主動思考的後果。

教育部中央科技輔導團團長柯尚彬老師,長期致力於發展具啟發性的生活科技課程,並推展至全台各校中,在該團隊多年的努力下,已有不少的成果浮現。本次我們特別邀請到柯老師,請他聊聊推動過程中的挑戰與實踐。

防護與實驗兼顧,優先看重學生的安全

柯老師一開始就分享在他在第一年擔任生科老師時,碰到的許多慘痛的經驗。例如有次在課堂中,他引導學生做化學元素結構體組合的實驗,材料上會使用到熱熔膠及筷子。但有位同學比較調皮,將大量的膠黏在筷子上,一沒注意扔到了其他位同學的大腿上,造成該同學的腿部有些許的燙傷。像這些意外狀況不只有柯老師遇到,也同樣發生在不同老師身上。

由於擔心會有意外發生,逐漸導致國中小的老師們不敢在課中輕易讓同學動手做實驗,這也是使生活科技相關課程日漸式微的緣故之一。為改變此現狀,柯尚彬老師特地跑到美國取經,參考美國的教學方式,找出如何能在邊動手做的同時,又能把傷害降到最低的教學方式。

「如何兼顧安全對生科老師是一大考驗,因此在推動生活教育時,都會加強宣導安全的部分。」

檯面上展示著學生動手做累積下來的作品。

偏鄉教育—幫助每位孩子都有做Maker的機會

柯尚彬總形容自己「專門撿垃圾,再想辦法把垃圾變黃金」,利用這些旁人眼中不起眼的材料,做出令人驚艷的作品。他拿出一樣又一樣學生曾做過的作品,包含木箱鼓、烏克麗麗、彈珠台等,都是學生們從無到有、一步步做出來的。

「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有參與實作的機會,老師們都會絞盡心思來把成本給降低,搭配用心設計的課程,確實也成功激勵了學生們,勇於動手把想法做出來。」

另外,在某次的各地師資面談會議中,柯尚彬發現在偏鄉的孩子有城鄉資源極度落差的情況,為了改善此現況,他號召了身旁的同好組成團隊,進入台東、花蓮等地區辦營隊推廣教育,讓偏鄉的孩子也有機會上課,並依照各學校的需求,量身打造適合的課程。

期許生活科技遍地開花

隨著教育部新課綱的調整,在升學管道及資源的分配上都有別於以往,柯尚彬興奮地說道:「部長為推廣生活科技遍地開花,即將在100個縣市中,成立自造教育與科技中心,同時也會在每間教室提供60萬的補助經費。」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將能直接的使用如雷射切割、3D印表機等器材,不再因欠缺硬體給侷限住創意。

柯尚彬認為,資訊科技不完全等於程式技術,以前在學演算法時會覺得困難,因此他會讓學生學會如何用電腦讀得懂的方式跟它溝通,這樣的目的是要訓練學生邏輯思考、運算思維,讓學生能從了解使用者的需求,進而善用周遭可使用的工具,把產品真正做出來。

柯尚彬老師在台上傳遞一路上的心路歷程。

結語

因應時代的改變,教育孩子的方式已與以往有極大的不同,如今已從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調整到能啟發孩子有解決日常問題的思維能力。在如此大的變化下,同時也考驗著老師與學生是否能跟上改革的速度。

要如何幫助孩子在科技的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可發揮的舞台,將是相當重要的指標。而生活科技課,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幫助孩子們發揮思考能力,進而動手做,以讓自己的創意成真。

 (責任編輯:周政毅)

Author: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