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 高煥堂 的下列書籍,以及北京【電子世界雜誌】連載專欄
過去 IT 時代,電腦只能向人類的編程(作品)學習到「邏輯性智慧」。今天,像繪畫、音樂、文學作品等,人類逐漸知道了如何把豐富的直覺性智慧,讓 AI 學習領悟之。AI 從人類作品(如語句、小說詩篇等)學習捕捉創作者的「非邏輯性智慧」。進而依據人們對話語句(或文本)的意圖(Attention),重組非邏輯性智慧,以及邏輯性智慧。
人類天生都有一項能力,就是:人人皆有的觀察周遭世界的「非邏輯化」技能。這種憑藉「直覺」來獲取對事物或現象的整體觀,長久以來都被IT人士所忽略,因為傳統 IT 只關注事物或現象裡的「邏輯化」部分。凡事都要把它邏輯化,才能寫成電腦程式語言。
AI 的特長就是使用更接近人類的「非邏輯化」方式去識別周遭的事物,包括人類看不到的(也因而無法邏輯化的)的複雜現象,例如新冠肺炎與腸道菌生態變化之關係等。AI 技術雖然是來自 IT(猴子),但已經愈來越像人類,而不再只是進化版的猴子(猩猩)而已。也由於 AI 能使用更接近人類的「非邏輯化」方式去認識周遭的事物,包括人類看不到的(也因而無法邏輯化的)的複雜現象。所以 AI 從莎士比亞文學作品中,可以學習到人類所看不到的藝術創作(如非邏輯化部分)成分。
簡而言之,AI 很擅長於學習人類專家的直覺性智慧(即專家直覺),也就是非邏輯性智慧。愈是資深的行業專家,其直覺性智慧愈豐富,表現於「瞬間洞察」的能力愈強。例如,ChatGPT 驚動全人類,就是它從人類各種文字、圖像等作品學習其非邏輯性智慧,也直接吸納人類的專家直覺智慧,最後與人類專家(含非專家)對談來捕捉人類使用者的心意(Attention),來進一步強化其「貼心」能力。
從作品中學習專家創作
AI 生成(如AIGC),就是 AI 學會設計出自己的作品。
茲舉一個例子,俗語說:巧媳婦做不來沒米的飯。有一天 AI 來到廚房了,它想學習做飯,做出自己喜歡的飯。此時,請您試想一個問題:AI 從哪裡學習到智慧呢?有人回答:從大數據中學習。那我們繼續想更深入的問題:大數據是資料,到底是關於「米」的資料,還是關於「巧媳婦」的資料,還是關於「飯」的資料呢?
假設這只是一般家庭的廚房,沒有任何食譜。只有鍋爐、水、米、飯和巧媳婦而已。這樣思考,您就能輕易掌握「AI 生成」的真諦了。在 AIGC 潮流下,合理的答案是:關於「飯」的資料。因為「飯」是專家(如巧媳婦)的作品,而AI就從專家作品(的大數據)中學習創作的經驗直覺。
AI 裡的眾多模型之中,GAN 是箇中高手,最擅長從人類的藝術作品中學習到藝術家的風格等。
GAN 模型的學習模式
典型的 GAN 模型裡,包含了兩個小模型:判別器與生成器。
只需不到短短一分鐘...
輸入您的信箱與ID註冊即可享有一切福利!
會員福利
免費電子報
會員搶先看
主題訂閱
好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