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報導】疫情之後 Maker社群的變與不變

   

作者:謝涵如

Fablab Taipei 是全球非營利FabLab社群的台北分支,創辦人洪堯泰(Ted)懷抱著對Maker運動的關心與熱忱,十年間始終初心未改,一直扮演著台灣Maker運動的推手與先驅者。

足跡遍布全台創客圈的他,不僅積極參與國內活動,更致力串連本土與國際創客與設計師社群,促進雙方交流,稱其為台灣Maker運動的傳道者絕不為過。

本次MakerPRO社聚邀到Fablab Taipei創辦人Ted及兩位實作派的設計師,以多年來參與大小活動的經驗,談一談Maker社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再以「擴增實境(AR)的實體控制玩法」及「可程式編輯的材料質地」兩個創意實作主題,帶領觀眾一同感受動手實作的魅力。

後疫情時代 Maker社群的變與不變

擁有南加州建築學院碩士學位的Fablab Taipei創辦人Ted,其創業的契機來自於就學時期打工的經驗:「在學校的工廠工作時,我發現我非常享受將想法動手化為真實的這個過程。」

當時的他雖然仍對Maker運動一無所知,但那份動手創作的悸動卻始終留在心中。2013年自美返台準備開啟自己的事業時,又正逢3D列印機專利即將到期,Maker風潮正從小眾領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天時地利人和之下,Ted決心創辦一個能讓所有人盡情動手做的空間,Fablab Taipei就此成立,而這項決定也讓他自此與Maker結下不解之緣。

談及最初的時光,Ted表示:「起初,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對Maker這件事懵懵懂懂。」當時的他們其實也不太知道究竟怎麼樣才算Maker、Maker到底能做什麼。在一知半解下一邊摸索一邊嘗試。

當時隱身於民宅內的Fablab Taipei並沒有豪華的設備與裝潢,連第一台3D印表機都是成員參考RepRap社群巧手拼出。

Ted至今仍記得印表機第一次成功運作時社員們的歡呼聲,而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社群始終是Maker運動立足的基石。

「分享」作為Maker精神不可或缺的一環,懷抱著想要實現的想法聚集到Fablab Taipei的人們,在一次次交流與共同成長中凝聚出有強悍實作能力的社群,2014年自造者協會成立,更將台灣Maker運動推向另一個高點。

Fablab Taipei第一台3D列印機由社群成員親手打造。


從民宅到如今花博公園內寬敞明亮的空間,Ted親眼見證Maker圈潮起潮落。有鑒於疫情衝擊及家庭用製造機具的出現,全球各地的Makerspace似乎已逐漸式微,也引發許多關於Maker運動的討論。

「最近陸續有聲音開始討論Maker浪潮是否已經退燒,以及究竟還有沒有未來?」對於這個問題,Ted表示:

「我認為並沒有什麼退不退燒的問題,所有人都有辦法成為Maker,而以長遠來看,只要懷抱著類似想法的人持續對世界造成改變,Maker就始終存在。」

單就Maker社群而言,人才是社群的主體,重要的是社群中的成員能否找到一個核心價值,並且願意一起活動與交流,場域不限於實體或網路,是否有一個明確的Makerspace存在並非重點。

不過Ted也不諱言,面對新時代的來臨,Makerspace確實需要重新思考運營走向,不過這也並非單一產業的問題,各行各業在疫情後其實都面臨極大改變。製造朝數位化靠攏是未來的重點方向,而此一趨勢雖然會讓過往習以為常的活動消失,然而卻往往也能帶來新的機會,促進更多想法出現。

XR混合實境 提供全新創作思維

興趣橫跨設計、活動與製造三個領域的數位製造設計師葉博允,對XR混合實境情有獨鍾:「大家聽到XR或許會覺得很陌生,但其實就是AR擴增實境及VR虛擬實境的統稱。」

而由於目前XR仍沒有一個較完整的一站式創作平台,入門門檻高也較不普及,葉博允為了推廣所愛,參與並主持了名為Newview的社群專案。

該專案以促進XR創作為宗旨,從2018年起,陸續舉辦過大大小小的活動,包含Summer school、設計競賽等,參與的成員遍及各行各業,大人小孩都有。

「我們希望能把其他領域的人『拉』進來,和我們一起創作。」葉博允分享,有個社群成員是插畫家,接觸XR領域後將插畫結合虛擬實境,意外發展出嶄新創作方式。

2021年時由於疫情影響無法舉辦實體活動,於是Newview便打造了一個虛擬空間,將成員的作品展示在裡面,葉博允笑說:「虛擬空間與虛擬作品最大的優勢就是不受時空限制,面積無限,還不用錢。」他表示希望能透過社群持續不斷的活動,吸引更多人來認識這個好玩的科技。

葉博允希望能藉由社群活動,讓更多人認識XR。

可程式編輯材料質地 創造全新體驗

原型設計師黃宜品目前任教於實踐大學傳媒系,有多年創新專案實作經驗,擅長將概念以實體原型呈現。

兼具設計運算及人機介面專業的她,以自己長年接觸電腦程式的經驗結合實作,創造出許多意想不到的作品。 而本次社聚中,她向觀眾介紹了自己的得意作品 — 可程式編輯的材料質地,利用數據差異,創造出全新的觸感。

這是她2019年參加雲林科大設計工作營時發想出的設計。 營隊當時要求學員利用網格狀的結構進行設計,其他同學大多選擇製作家具,黃宜品卻把腦筋動到「創造新材質」上,利用網格結構改變皮革及洋菜等,設計出全新的「感受」,她說:「雖然乍看之下沒有什麼直接的實用性,但是這是一個新的發現,未來若有需要就能派上用場。」

黃宜品嘗試用網格狀結構改變皮革。

小結

Maker運動興起至今,已經締造了許多歷史,並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社群的動力功不可沒。而隨著後疫情時代人們生活模式的改變,Maker社群的運作模式雖然面臨一定程度的挑戰,但相信只要還有人認同Maker的理念並持續進行創作,未來一定能再開出另一片美麗的花海。

Laura HSIEH
Laura HSIEH

Author: Laura HSIEH

喜歡窩在自己的一方世界裡寫作閱讀,也喜歡四處旅遊找驚喜,希望能多接觸學習各種知識,從中拼湊出世界的全貌。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