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 AI 機器人的新境界 – Now and Future
|
View Categories

USB 電源供應徹底研究—PART2

閱讀時間: 3 min read

作者:Bird

上一回【Maker電子學】USB 電源供應徹底研究—PART1,我們簡單聊了 USB 界面當初設計時,加上供電功能所帶來的好處,也回顧了在沒有 USB 之前的一些古老界面如 RS-232C 上「偷電」的方法。

這一回我們要來看看,在 4-pin 的 USB type A 接頭上,有哪些供電標準。

從 500 mA 開始 #

上一回我們提過,最早的 USB 界面所設計的供電能力是 5 V/500 mA,但如果是電腦上的 USB port,並不是你想拿 500 mA 就可以拿 500 mA。在 USB 裝置插到電腦上、辨認及列舉(enumerate)完成之前,其實最大只能拿 100mA,如果你要向電腦或是 hub 拿超過 100 mA 以上的電流,一定要完成裝置的列舉,並透過 USB 裝置的 descriptor 表明自己需要 500 mA 的供電能力。

iPhone 在 2007 年問世,初代的 iPhone 搭配的是一個 5 V/1 A 的 USB 充電器,而手機端則是一個現在已經看不到的 Apple 30-pin 連接器,盒子裡還附贈一條 30-pin 對 USB type-A 的充電兼傳輸線。

當我們把 iPhone 插到電腦上時,由於電腦的 USB 界面只能供應 500 mA,所以 iPhone 當然最大也只能從 USB 拿取 500 mA 的電流,但當我們把 iPhone 插到 Apple 附的充電器上時,由於充電器可以供應 1 A 的電流,這時 iPhone 就可以抽取 1 A 的電流,用比較快的速度充電。

這邊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需要先說明一下。

要拿多少電流是由負載決定

對,這是電路學中很基本的一個原理。充電器是一個電壓源,而手機就像一個電阻性的負載。如果畫成電路圖就像這樣: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這裡一樣遵循電子學中可以解決 70% 以上問題的歐姆定律:V = IR,或者也可以寫成 I = V/R。

由於初代的 USB 充電器,輸出電壓都是固定 5 V+/5%,因此上面那個歐姆定律的公式中,V 就固定是 5 V 了。這時,會從充電器流出多少電流,然後流進手機,就是由手機這邊的負載 R 決定的。

一個 5 V/1 A 的充電器,它其實是一個「最大可以輸出 1 A 電流的 5 V 電壓源」,並不是說它時時刻刻都要輸出 1 A,它會輸出多少電流是由負載的 R 決定的。當負載是 7 ohm 時,充電器輸出的電流就會是:

5(V)/ 7(ohm)= 0.714(A)

負載多大,是由手機決定的。當手機想要用 500 mA 充電時,它就讓自己的輸入負載變成 10 ohm,這時充電電流就是:

5(V)/ 10(ohm)= 0.5(A)

當手機想要用 1 A 充電時,它就讓自己的輸入負載變成 5 ohm,這時充電電流就會變成:

5(V)/ 5(ohm)= 1(A)

所以不要再相信什麼「用 3 A 的充電器充 1 A 的手機會燒壞手機」這種謠言了,今天就算你拿可以輸出 5 V/1000 A 的點焊機來充 1 A 的手機,只要它的電壓是穩定的 5 V,它還是只會照著手機的負載輸出 1 A 的電流。

只要電壓正確,沒有充電器燒壞手機這回事。倒是反過來,如果負載電流不對,手機倒是有可能燒壞充電器。

怎麼說呢?

假設今天我們用一個 5 V/0.5 A 的充電器來充手機,但是手機不管三七二十一想要用 1 A 的電流來充,而把自己的負載電阻變成 5 ohm,這個時候對充充電器來說,就是過載(overloading),因爲這個充電器最大只能輸出 0.5 A 的電流,但是我們用比 10 ohm 還要小的負載電阻來企圖向它抽取超過 0.5 A 的電流。

這時候充電器會怎麼反應呢? 常見的情況是壓降,就是充電器會降低輸出的電壓,在負載電阻不變的狀況下,如果充電器的電壓降低,輸出電流就會變小,變小到充電器可以負荷的程度。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充電器會設計更聰明的保護電路,比方說直接停止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降到 0),隔一小段時間再重新啟動,或是要拔掉 AC 輸入再重插才會再重新啟動。

不管是降壓還是斷電,這些設計都是要保護充電器,避免充電器在設計規格以外的負載狀況下工作。

充電器的設計規格中,常見的功率限制會來自轉換效率與熱消耗(thermal dissipation)。比方說今天有一個 5 V/1 A 的充電器,它接受 110 V AC 的輸入,我們讓它滿載輸出,轉換效率是 90%,這時它就需要:

5 W / 90% = 5.55 W

的輸入功率。這個 5.55 W 就來自 110 V AC 的輸入,我們還可以算出 AC 輸入需要的電流:

I = P / V = 5.55(W)/ 110(V)= 0.05(A)

但能量守恆,我們給它 5.55 W 的輸入,但是它只輸出 5 W 的 5 V 電功率,剩下的 0.55 W 去哪裡了呢?

變成熱了。

這些額外消耗的功率可能是肇因於充電器中開關電晶體的開關損失(switching loss),因此電晶體會發熱;也有可能來自變壓器線圈上的銅損、鐵損,因此變壓器會發熱;還有濾波電容的 ESR 也會導致電容器在反覆充放電時發熱… 因此這些額外的能量除了極少部分可能會變成電磁波發射出來之外,絕大多數都變成熱。

當我們強迫充電器工作在比它的設計功率更大的功率下時,效率只會更差,因此發出來的熱就會更多。當這些熱量多到讓零件無法承受時,就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壞。

身份辨識 #

因此,當手機插到 USB 充電器上時,手機必須有個方法知道它所連接的 USB 充電器到底是傳統的、只能供應 500 mA 的 USB,還是跟著手機來,可以供應 1 A 電流的充電器。這個動作叫做充電器識別(charger identification),在確定充電器的供電能力之後,手機才能調整自己的負載,抽取適當的電流。

在 iPhone 的充電器上,這件事是利用接在 D+/D- 上的四個分壓電阻來達成的。

在 iPhone 原廠的 5 V/1 A 充電器中,USB 的 D+ 和 D- 兩隻腳上有四個分壓電阻是這樣接的: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我們可以根據電阻分壓的公式算出來 D+ 和 D- 上的電壓:

VD+ = 5 * 49.9 /(75.0 + 49.9)~ 2V
VD- = 5 * 49.9 / (43.2 + 49.9)~ 2.7V

如果 iPhone 在連接到 USB port 但是沒有發生 USB 裝置的 enumeration(表示它不是連接到電腦的 USB port),而又偵測到 D+/D- 的電壓符合上面描述的狀況,它就認爲它連接到的是原廠的 5 V/1 A 充電器,而會將自己的充電電流調到 1 A,向 VBUS 抽取 1 A 的電流。

2014 年 iPhone 6 Plus 上市時,由於電池容量高達 2915 mAh,如果用 5 V/1 A 也就是 5 W 的充電器充電,要超過兩個小時才能充飽,因此雖然 iPhone 6 Plus 的包裝裡面雖然附的仍然是 5 V/1 A 的充電器,但手機卻偷偷加上了更快速的 5 V/2.1 A 以及 5 V/2.4 A 充電協定。你可以跟 Apple 另外購買更大顆的 5 V/2.1 A 或是 5 V/2.4 A 12W 充電器,就可以用更快的速度充電。

5 V/2.1 A 的 Apple 原廠充電器中,D+/D- 上的電阻是這樣接的: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它跟 5 V/1 A 充電器上 D+/D- 的電壓剛好反過來。

至於 5 V/2.4 A 的 Apple 原廠充電器中,D+/D- 上的電阻是這樣接的: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此時 D+ 和 D- 的電壓都差不多在 2.7 V 左右。因此,只要 iPhone 6 Plus(以及後續的機種)在插上 USB 電源時,偵測到 D+/D- 的電壓都是 2.7 V,它就會認爲它連接到的是原廠 12 W 的充電器,而向充電器抽取最大 2.4 A 的電流來充電。

整理一下這三種 Apple 充電器的規格: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早期這種利用 D+/D- 上的電壓辨認充電器種類以及輸出能力的方式,其實沒有標準,各家手機品牌都是各做各的,因此如果你拿了一個別的廠牌的 5 V/2.1 A USB 充電器來接 iPhone,它的 D+/D- 上的電壓可能與 Apple 的 10 W 充電器不同,iPhone 在辨認充電器時不會認爲這是一個可以供應 2.1 A 電流的充電器,只會用最保守的 500 mA 電流慢慢充電。

小結 #

這一回我們複習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要拿多少電流是由負載決定」,並說明了 Apple 的充電器規格,以及 iPhone 用來辨認充電器能力的方式。由於這些規格沒有統一,常常導致不同廠牌的手機、充電器之間沒辦法啟動快充,而只能用最基本的 500 mA 來充電甚至不肯充電。

下一回我們要繼續介紹另一個稍微統一一點的快速充電陣營,以及它們的設計。

(責任編輯:賴佩萱)

Powered by BetterDoc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