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 AI 機器人的新境界 – Now and Future
|

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進程加速、AI扮演智慧城市轉型主力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在日前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中,探討了人形機器人應用、AI賦能智慧城市等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其中人形機器人被視為未來實體世界的AI Agent,於2024年開始導入製造、物流等產業,已有汽車製造商在生產線將人形機器人運用於搬運和簡易組裝作業。

展望2025年,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表示,如服務業、醫療照護等較面臨人力短缺問題的產業,會率先將人形機器人導入於顧客接待、病患照顧或休閒娛樂領域,預期2026年後進入商業化,2028年將更普及導入製造業、醫療業、建設業、農業等人力負擔較為吃重的產業。

關注台廠在這波人形機器人的商機,盧冠芸表示,台灣的優勢在於擁有完整的機器人、晶片與資通訊供應鏈,可從四個角度切入:首先從應用發展整合方案,開發關鍵模組切入人形機器人供應體系;其次,資通訊業者除了可參與整機,也可參照國際由電動車供應鏈作為主要發起者的角色,將電動驅動、AI與軟體平台等共享核心技術的領域知識,延伸至人形機器人開發;第三可從感測模組、關鍵零組件、機器人組裝等,成為供應鏈關鍵要角;最後是從軟體技術、模型與平台,以及系統整合切入。

另外,資策會MIC也關注全球智慧城市正透過AI加速數位轉型的趨勢,其中,Edge AI、多AI代理(Agentic AI),以及數位雙生(Digital Twins)扮演了關鍵主力。首先,邊緣智慧正加速普及,eSIM搭配Edge AI將成為城市即時感知的基礎建設。隨著eSIM標準成熟,物聯網裝置連網將更靈活與高效,加上邊緣AI晶片規格持續升級,將有助於生態系開發模組及套件、軟體平台與服務;二,多AI代理將推動城市決策自動化,使城市走向自主協作、多代理互動的新模式。資深產業分析師廖彥宜建議,業者可聚焦開發支持場景感知、任務分派、策略規劃,以及異常處置的多AI代理平台與模組服務,切入交通、治理安全,以及零售商務等領域。

針對數位雙生,其結合3D建模、IoT即時感測與生成式AI推演,將成為行為模式洞察、政策沙盤推演的核心管理平台,加速城市走向動態模擬與即時預測。業者應掌握多元資料整合、虛實交互建模與即時模擬分析能力,運用模組化工具結合生成式AI開發智慧分析引擎,並針對不同城市場景開發彈性可擴展的方案。展望未來,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廖彥宜建議,業者應同步強化資料治理基礎、開發高適應性場景模組,如整合既有系統、低程式碼介面設計,以及AI模組化,同時深化AI人機共創協作與數位雙生能力,才能在智慧城市新局中搶占先機。

MakerPRO編輯部

訂閱MakerPRO知識充電報

與40000位開發者一同掌握科技創新的技術資訊!

Author: MakerPRO編輯部

MakerPRO.cc為華人圈最專注於Maker創新創業、物聯網及共享經濟報導及共筆發表的專業媒體,不論是趨勢分析與評論,或創新實作文章,在華文創新創業媒體領域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Share This Post On
468 ad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