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佳盈、歐敏銓
「創業」是否能夠被教學?大學校園內是否能夠實施「創業教育」呢?台灣科技大學工學院前院長、現任機械系教授的鄭正元博士說:「答案是肯定的。」
鄭正元指出,對多數學生來說,「創業」是件很遙遠的事,即使如此,他仍認為在大學階段可透過教育來塑造未來的成功創業家,但目前的教育方式存在許多死板板的框架,應想辦法突破。
創業者的三項特質
「成功創業者往往具備類似的特質,而學校教育應該讓這些學生的特質能得到鼓勵和順勢發展。」鄭正元提出他的觀察,認為成功創業者往往具備三項人格特質。
第一項為「偏執學習型」,這種類型的學生對某些領域特別有興趣,幾乎是鑽牛角尖地投注所有熱情在喜愛的領域裡。
至於熱情要怎麼形容、量化?鄭正元說:「熱情的評量基準就是『廢寢忘食』與『將雞毛蒜皮小事視為人生大事』的程度。」強調創業者一定要對某件事或物非常狂熱,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注重細節甚至在意所有瑣碎的小事,將這件事放大成日常生活的重心。
他認為創業家對於創業的標的物一定要有這種熱情,因為要是沒有熱情,小問題就容易被忽略不計,細節也不會被放大再三檢視,推出的產品也就難達到圓滿完美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容易受到市場肯定。
第二項是「自我學習能力要好」,自我學習能力包含兩個方面:更深度的學習,以及跨領域的思維。
「可惜的是,目前的大學教育既沒有辦法提供單點特定產品的深度教學,也難以提供創業營運所需要更廣泛的跨領域、跨專業的知識。」既然這些都無法透過學校教育獲得,就必須要自主學習,這就是為什麼說要有優秀的「自我學習能力」。
擁有以上兩種特質之後,還得有第三項特質,就是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這與「自我學習能力」是一體兩面的事情。「管理」是指時間與人事的管理,除了自我管理之外,還得管理別人。
「不管你是創業團隊中掌握主要技術者、管理者或行銷者,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該擁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有計畫的將創新想法實現。」
因此鄭正元認為,想創業的學生需檢視自己是否具備上述三項特質,有不足的地方要想辦法加強,至於相關技能則邊學邊做即可。
創業教育應打破教學本位,以學習為本位
為何要在大學裏教「創業」呢?鄭正元認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力與「創業力」息息相關,而大學可以是培養「創業力」的重要溫床。
很多人認為「創業」這件事,需從市場的歷練中去學習,鄭正元並不反對,但相信透過適性規劃的創業教育,讓想創業者有充分的前備知識,就能避免未來的犯錯。
「教育之可貴,在於不必人人都花上3-5年時間至職場歷練,就能事先得到必備的知識,等到遭遇相近的情境,就不會手忙腳亂,也更容易能得到成功。」
理想的創業教育,應該要讓學生選擇創業的目標;至於課程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更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創業標的,並要求學生實際去推行。
但目前的教育模式是站在針對不特定對象,面對未來不特定的職場所需要的技能來施行教學的『教學本位』體制,但這顯然無法滿足創業型學生的需求,極容易磨損偏執學習者的熱情,而一旦熱情日漸消逝,便難以堅持創業一事。
「我們必須打破傳統三學分制的教學模式,將教育模式改造成『學習本位』,也就是以學生創業所需要知道的知識為本位來設計課程。」針對創業教育,鄭正元指出大學若要有系統地培育創業家,就必須開設定製型的教育模式,打破目前依系所而設計的制式教育。
「這種定製型的教育,規劃原則在於:單點極深、跨域極廣。」也就是針對個人創業主題提供深入的學習內容,同時也針對創業營運必備的知識或能力,如公司經營、行銷包裝、市場分析、商業模式等提供教學導引。
鄭正元強調,現今最具競爭力的人才是所謂「T型人才」,是一種能深能廣的人才,也就是不僅擁有專業技能,也有跨領域、跨專業的廣博知識和眼界。
「我並非鼓勵學生都要創業,但對於有創業者特質的學生,應該給予適性的教育模式。」鄭正元說:「即使在學生階段的創業不成功,也能在過程中學習到很深刻的經驗和道理。對台灣來說,則是培養出更多優秀的T型人才,是值得去推動的事。」
- 【在地製造】友善新創的加工廠,參訪大桐模具工業 - 2017/08/18
- 【ProjectPlus共創之夜】藍芽MIDI鍵盤、QuickBLE、互動玩具小鯨魚 - 2017/07/25
- 【Maker講堂】沒錢新創的行銷策略,鎖定「社群」力量大! - 201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