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和「商品」有何不同?實體市場的遊戲規則

   

作者:LMan/編輯:賴芳如

Product v.s Merchandise

Product v.s Merchandise

你在做「產品」還是「商品」?

或許是因為關注Maker的時間也算早(從2011年開始),我們認識了許多Maker好朋友。

Maker是一種精神、一種生活方式,這大概無庸置疑!

但也因為越來越多Maker參與其中,形成了生態圈後,自然而然的,會因著這生態圈有許多提供產品、和開始進行商品銷售的Maker出現,挑戰也隨之而生。

產品和商品終究是有所不同的,你做的產品開始要賣,也就會開始需要達到所謂商品的標準;例如必須通過各種安全規範、商品規範、各國的規定等,才能夠上架和銷售。

這概念對於做實體商品已久的業者來說,早就成為內部的SOP,毋須再另外教育。

但對於許多甫從DIY狀態轉變成產品銷售者的Maker而言,可能就有一段落差。

在今年的Maker Faire Taipei 2016,就看到有年輕朋友開始對市場推出的「產品」,我拿起來把玩了一下,看的觀點就是PCBA上有無CE Mark,產品彩盒包裝是否有BSMI和FCC ID貼紙等。

想當然耳,這些都是沒有的,於是就友善的提醒一下。

Maker Faire展場實況(圖片來源:Makery Maker Faire in Paris)

Maker Faire展場實況(圖片來源:Makery Maker Faire in Paris)

在前一兩週,去了另外一家已經小有名氣、並開始輸出產品到其他市場的某明日之星Maker 公司,閒談間,問了該CEO一些近期的發展,他就提到面臨安規認證的問題。

我們大吃一驚,因為就連已經成立公司一段時間,產品也已經在市場走一段時間的團隊,都未能建立產品/商品的觀念。不過可喜的是,為了跨足國際市場,必然會面臨到這些問題,也就能開始一步步著手解決。

狀況好一點的團隊,由於其設計的成本結構仍可以承受,所以就把相關的認證成本攤銷了。但仍可能有更多Maker想做生意,卻未能建立健康的成本結構觀念,也沒有產品/商品的觀念;因此當他們好不容易找到市場和使用者的需求,而準備開始大賣時,卻可能因為這些規格和標準的問題,而面臨無法銷售的窘境。

這個現象也會開始衝擊現有的市場生態;由於Maker做的東西,比傳統商業模式的少量多樣,還擁有更強的長尾效應,如此是否依然適合、適用目前的規範?

台灣Maker已開始走向市場、走向國際舞台,圖為ATOM 3DP團隊出席2016 Maker Faire Bay Area

台灣Maker已開始走向市場、走向國際舞台,圖為ATOM 3DP出席2016 Maker Faire Bay Area,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商品(攝影:歐敏銓)

產品和商品之間的差異,不只是做出來而已;要開始走入實體世界,也不僅是單純找到PMF(Product Market Fit)就好。實體世界和線上世界相比,最麻煩和最不同的部分就是:我們為了建構一個「安全」和「互通」的世界,所以產生各種規範和標準;但規範和標準的容忍空間(或灰色地帶)該有多大?這就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對於市場上想與Maker接觸的業者來說,又該如何與Bottom Up的Maker們,形成更良性的互動?是否能與開始走在產品/商品路上的Maker或Maker業者,形成真正的共創關係,而非只是想吸收他們的價值,來增加本身產品的銷量呢?

歡迎你(Maker)進入實體商品的世界!

(本文同步發表於South Star Xelerator南星創速器部落格,原文“當Maker遇見產品/商品”連結

Lman
Lman

Author: Lman

擁有超過15年的軟硬體經驗,於產品線規劃、經營管理有完整的歷練,並長於跨領域團隊建立、產品策略、產品生命週期管理,並對智能硬件規劃及行銷有著豐富的經驗。 過往任職於國內外嵌入式硬體公司,及負責矽谷新創公司台灣子公司設立及營運。創辦了南星創速器(South Star Xelerator)來與新創團隊共創未來。 部落格:Entrepreneur Adventure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