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Raspberry Pi能,我們不能?

   

作者:Lman

01

最近一段日子,跟非常多新朋友及電子業界朋友們,談了許多如何透過外部創新,或者是Open Innovation的手法,來達到真正的有效創新,好來因應未來的挑戰,尤其上週談了一家世界前幾大的電子零件供應商,只用了一小時就讓對方明白現行方式成長的瓶頸,以及在傳統思維下,明明看到了機會,卻無法有效做到未來客戶的原因,這故事也得另外談了。

而這讓我想起了三年多前,提出了一份計畫書,期待來做Open Source Hardware的社群,當年的時空背景是現在當紅的「Raspberry Pi」(樹莓派),銷售量剛破了百萬,估算實際使用者可能會有一人買多片,以及一些銷貨的庫存,也就代表其實際的使用者大概十多萬人。

Raspberry Pi

Raspberry Pi

Raspberry Pi的衝擊

當年因為自己最早大學時期的背景,就是搞網路社群起家,出社會後卻又長期的在電子業,尤其是在嵌入式系統領域打滾了十多年,一看到Raspberry Pi(RPi),就知道這東西日後必然會嚴重衝擊到未來電子業。

再次提醒,當時的時空背景RPi不過才剛賣破百萬,但我們知道透過這樣的硬體,加上社群的力量,將會非常非常的可怕,所以寫下當時的提案計畫,希望尋找配合的夥伴以及天使,透過臺灣最強大的硬體開發能力來創造出這樣的開源硬體社群。

但或許是我們的說服能力不好,或者如同很多人會提到的,尤其是時空在2012年底,臺灣其實沒有天使,當時開會碰到的業界大老,只說:「何必這麼辛苦,一片板子賣$35美金,你賣一百萬片,也就是3500萬,但為何我們不賣一片$350的產品,只要賣十萬片就好!」

我必須說,在臺灣的長期的硬體思維下,這樣思考是真的沒錯的,但是面對未來,臺灣的硬體思維已經走到了嚴重的瓶頸,為何在2012年我們就想要做硬體社群,到底我們看到了什麼?

臺灣的Roadmap與思維

在臺灣電子業,大概都知道得有個Roadmap:

IT Roadmap

IT Roadmap

但是仔細思考,電子業的產品藍圖大多從哪來的呢?老實話,大多都是從所謂的原廠出現,例如:Intel、TI,到這兩年的ARM。

而這些原廠的藍圖又是從哪來的呢?其實答案就是:做社群。2012年的RPi使用者數目其實還未破百萬,時空來到2016年,已經賣了超過八百萬,粗略估計使用者恐怕也有五百萬以上,但臺灣的思維是,當RPi超過300萬時,有廠商說:「這個東西可以做喔!我們來做,賣$30美金,還可以賺大概$2」。

社群形成的Native Roadmap

而看到這,表示我們依然沒看懂何謂「社群」,真正有力的不僅是當你擁有500萬的使用者,更重要的是,這群使用者全部都是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工程師或者是Maker。

這一類使用者的特性是,他們具有N倍的效果及能力,由「發掘問題」到「解決問題」,當他們遇見問題,或者有想要做的事情,就會動手用RPi,或是其他開放原始碼的硬體計畫去解決問題。

試想,當500萬的使用者遍佈全球,其中若有數萬甚至數十萬人,不約而同地在解決類似的問題,甚至是同一種,那是否代表著某些意義?是否代表著某個問題該值得被系統化解決了?而這樣的現象,不就是最有價值的Native Roadmap?

Native Roadmap是多少業者夢寐以求的東西?有機會讓你不是單純的被原廠制約,而是真的有機會提前計畫,而這樣的價值到了臺灣,被簡化成一片賺兩三塊美金的問題,直到超過500萬片之後,臺灣才開始有許多廠商意識到,尤其是晶片供應商,開始推出了各種「Pi」,而真的有必要用類似名字嗎?仔細想想,若不是因為RPi和Arduino賣到這麼多,臺灣廠商會開始關注這市場嗎?

社群的需求

有意思的是,這就跟我們小時候做實驗一樣,其實我們只是複製了當年這些偉大的科學家最後成功的那一次實驗,卻沒有學習到他們那可能成千上百次失敗的歷程,這些曾經的失敗,才會真正告訴你未來是什麼。

若透過「社群」,其實我們是可以做到的。很多硬體人以為社群跟他們沒關係,覺得社群不過就是把正規的Marketing有效落實的一種方式,因此,我們臺灣常常因為沒經歷過真正的Marketing,而以為就只有以前參展、Tradeshow(貿易展覽會)、Roadshow的方式,然而,「社群」不是只有搞網路創業或者電商需要,對於電子業,硬體業,甚至各項產業都是需要的。

小結

時隔多年,也會感嘆當年自己的能力不足,沒能說服當時的潛在夥伴來一起支持,但也幸好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也開始跟一些業界朋友探索起如何做有效的實驗來面對未來,不抱怨,繼續的找方法,和願意勇敢面對未來的朋友一起共創。

(本文同步發表於作者Entrepreneur Adventure部落格,原文”No Experiment, No Future”連結

Lman

Author: Lman

擁有超過15年的軟硬體經驗,於產品線規劃、經營管理有完整的歷練,並長於跨領域團隊建立、產品策略、產品生命週期管理,並對智能硬件規劃及行銷有著豐富的經驗。 過往任職於國內外嵌入式硬體公司,及負責矽谷新創公司台灣子公司設立及營運。創辦了南星創速器(South Star Xelerator)來與新創團隊共創未來。 部落格:Entrepreneur Adventure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