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oT 對產業帶來的蝴蝶效應

   

作者:Lman

IOT萬物聯網

IOT萬物聯網

不知何時開始,媒體報紙上,天天都會有物聯網的消息,不外乎,這些消息圍繞著一些未來的數字和想像。

數字?是哪些呢?2020年,全世界會有300億個裝置接上網路,而現在我們的政府,花了幾十億幾百億,為了跟上這個趨勢,再來試試看用Google Image搜尋「IoT Market」這樣的關鍵字,你將會看到大概像是這樣的現象:

google image search、IoT Market搜尋結果

google image search、IoT Market搜尋結果

這樣的數字對產業來說,確實代表著一片光明。但,卻沒人注意到這樣的數字的背後,對於既有產業所帶來的衝擊。

我們看到未來的物聯網生活中,所勾勒出的美好,你還沒回到家中,冷氣暖氣已經先打開,冰箱中的牛奶沒了,會幫你叫貨,甚至連Amazon的「Dash Button」,都在幫你創造這樣的下單情境。

IoT下思維的成敗

然而,在台灣,大多數都是電子製造業的廠商,是否想過這些情境:真的會與你有太多瓜葛嗎?這樣的智慧生活很美好,但在十多年前,資訊家電(Information Appliance)的失敗記憶猶新吧,現在談的IoT,若不是從使用情境出發,而是在各情境中,不斷的試著塞入各種所謂的智慧產品,那失敗必然再次發生。

IoT的簡單定義,確實就是萬物聯網,在這樣的情境中,的確會有非常大量的裝置和Sensor連上網,然而,在思維沒改變的情況下,未來的IoT如果成真,恐怕會覺得,怎麼好像沒想像中賺錢?尤其是做最多工作的硬體業者。

IOT GATEWAY

IOT GATEWAY

IoT Gateway的競爭

很多人提到,在物聯網多層架構中,感知層往往是許多業者覺得過於多元破碎、又不想碰的,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利潤太低」,而多數業者總想著切入IoT Gateway的部份,因為看起來比較「大」一點,價格高一些,利潤也高一些。

但真相是,你想到的同業競爭對手想的到,這題目就成了競爭最激烈和取代性最高之處。以現今晶片大廠,如ARM、TI、Freescale、MTK,他們給中國客戶的方案已越來越強大,不過,其turnkey價格卻不斷往下,以前光一個3G Module就得賣US$ 100,現在包含CPU等功能,卻可能不到US$ 10。

而且,還沒論及在軟體上,台灣的缺席、缺乏,再加上軟體架構的更新,包含網路技術的時時俱進,以前確實需要一個比較厲害的「IoT Gateway」來整合不同的介面,但在未來還需要嗎?我十分的懷疑!!

感知層的渾沌

而感知層,其實也有許多業者與SI(System Integrator)在不斷的耕耘著。但以國土安全為例,這部份大多是政府的專案,其造成的缺點就是,全台有1600條危險河川,而觀測站只有23個,若用傳統的布建方式,也將受限於政府的預算執行期間等‧‧‧

若感知層不去解決,就會產生出大家強調前端資料視覺化,一堆IoT新創有很強大的dashboard,結果資料其實沒幾筆。軟體新創會說:這不是他的強項;專門處理硬體的業者也會因為好像沒賺頭而不處理,所以就交給政府!但,真的沒賺頭嗎?

IoT應用程式提供漂亮的Dashboard,但能用來分析的感知數據卻很有限。

如果是用過去的硬體思維,那真的是沒有。

假設物聯網的未來成真,看來也是必然會成真,然而,許多硬體業者將會發現,怎麼出貨好像不見得變多,ASP(Average selling price)反而下降,而為了要服務更多客戶,間接成本上升,到最後毛利依然上不來。

共同探索解決之道

這有沒有解決辦法?我們相信是有的,而這也是我們與幾個企業正在用探索的方式,協助企業和新創攜手共創在找的答案。

最近訪談的企業中,已經陸續有企業承認,也發現到物聯網真的發展下去,對其硬體本業的傷害恐怕會大於獲利,但又不能不做,卻也發現真正能獲利和成長的模式,又常常與其目前業務本質,有著嚴重DNA不相容的問題,於是負責的經理人到最後,或許只能在既有的能力內,透過增加客戶、增加業績來實驗,而非透過真正的成長。

小結

我們並不希望看到台灣的業者在IoT的發展上是缺席的,或到最後成了全球IoT生態系中無足輕重的角色。

創新真的很難,轉型更難,但是,這將是相對比較有效以及整體成本較低的方式,也是我們正在與企業共創的模式!

(本文同步發表於作者Entrepreneur Adventure部落格,原文連結

Lman

Author: Lman

擁有超過15年的軟硬體經驗,於產品線規劃、經營管理有完整的歷練,並長於跨領域團隊建立、產品策略、產品生命週期管理,並對智能硬件規劃及行銷有著豐富的經驗。 過往任職於國內外嵌入式硬體公司,及負責矽谷新創公司台灣子公司設立及營運。創辦了南星創速器(South Star Xelerator)來與新創團隊共創未來。 部落格:Entrepreneur Adventure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