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 AI 機器人的新境界 – Now and Future
|
View Categories

淺談高頻系統的原理與設計—PART23:高頻零件選用

閱讀時間: 1 分鐘

作者:Bird

上一回【Maker電子學】淺談高頻系統的原理與設計—PART22:陶瓷電容文章中,我們探討了高頻電路中,選用陶瓷電容器時需要注意的一些零件參數,包括耐壓、溫度係數,以及零件數值的可選擇性。

這一回我們會繼續探討其它關於高頻零件選用的知識。

電容的 Q 值 #

在高頻電路中使用電容器,除了之前我們提過的容值、耐壓、溫度係數等參數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叫做 Q 值。

在交流電路中,理想的電容和理想的電感是不會消耗能量的。它們會將能量以電場或磁場的型式儲存起來,經過一小段事件之後,再吐回電路上,造成電壓與電流的相位差(只有電阻會消耗能量,將電路中的能量轉變爲熱)。

但就像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情人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美的電容和電感。就以電容來說好了: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由於電阻無所不在,現實世界中所有的電容器都有一個叫 ESR 的特性。ESR 是「等效串聯電阻」(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的意思,由於電容器的極板、導線、接點等都有電阻,我們用一個簡化的模型來代表這些電阻,這個簡化的模型就是 ESR。

由於 ESR 的存在,每次我們對電容充電時,電流流過 ESR 再進入電容器,能量就會在 ESR 上消耗一點,而當電容放電時,電流必須經過 ESR 才能流出來,能量又會在 ESR 上面消耗一點,因此,ESR 是造成能量在電容器上損耗的元兇。

在一些大功率的電源系統中,如果用很大的電流對很大的電容器充放電,ESR 甚至會造成不可忽視的發熱,必須要做熱管理才行。

爲了管理這個特性,我們定義了一個叫做 Q 值的參數,它的物理意義是「電容的容抗與 ESR 的比值」:

QC = XC / ESR = (1 / ⍵C) / ESR

有時候我們會用另外一個參數 D 來表示這個特性,D 叫做損耗因數(diffipation factor),它的定義是 Q 的倒數:

D = 1 / Q = ESR / XC

如果我們把 ESR 跟 XC 畫在表示阻抗的複數平面上,就是這個樣子: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由於電容的電抗是負的,所以 XC 要往下畫。這時我們就定義加上了 ESR 之後的等效阻抗,與電容本身容抗之間的夾角為損失角 δ,這是希臘字母 delta 的小寫,有時候打不出來或是印刷不方便時,也會用小寫的英文字母 d 代替。

而損耗因數 D 是 Q 的倒數,也就是 ESR 除以 XC,如果你很熟悉三角函數,應該看得出來它剛好就是損失角 δ 的正切函數 tan(δ)。

因此,我們總共有三種用來表示 ESR 對電容特性造成影響的方式: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Q 越大,或是 D 越小,電容器的特性就越接近理想電容器。

大部分電容器的 datasheet 上都會標示 Q 或是 D,但由於 Q 或 D 的定義中有 XC,而就如同我們之前多次在計算阻抗時提過,電容器的容抗與頻率有關,因此 Q 或 D 也跟頻率有關。事實上由於寄生電感的緣故,ESR 也會與頻率有關,因此廠商在標示電容器的 Q 或 Q 時,一定會告訴你它的測試條件。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Murata 的一般用途陶瓷電容 GRM 系列中,GRM1885C2E100FW07 這顆是 0603 大小、10 pF、耐壓 250 V 的 C0G 電容,在它的 datasheet 中是這麼標示 Q 值的: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這表示,在室溫(通常指 25 度 ℃) 下,用 1 MHz +/- 0.1 MHz,電壓 0.5 到 5 V 的訊號測量這個電容器時,Q 值至少是 1000 以上。

10 pF 的電容器在 1 MHz 時的容抗是:XC =(1 / ⍵C)=(1 / 2𝝅fC)= 15915(ohm)

Q 值大於 1000 的話,表示在這個訊號下,這顆電容的 ESR 小於 15915 / 1000 = 15.915(ohm)

這個接近 16 ohm 的 ESR 數字,其實不是一個可以完全忽略的數字,它等於告訴我們: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因此我們必須預期在高頻電路中的電容器都是會消耗能量的,而且由於頻率很高,電容充放電的次數很多,在 ESR 上消耗掉的能量其實也很可觀,因爲每一次充放電都會流經 ESR。

在選用高頻電路中的電容器時,一定要謹記,Q 值越大愈好,D 值越小越好這個原則。

電感的 Q 值 #

物理的世界總是充滿了對稱性。既然因爲有了 ESR 讓電容會消耗額外的能量,而有了 Q 值或損耗因數這樣的評價參數,電感也應該有類似的東西。

跟電容很類似,由於用來繞製電感線圈的導線或其它導體不可能沒有電阻,因此不管再好的電感都會電阻。電感的電阻沒有一個像 ESR 這樣響亮的名字,一般我們就用 R 來代表它,這個電阻是用直流電測量而來的,因此在電感的 datasheet 上通常表示爲 RDC。

電感的 Q 值定義跟電容一樣,就是電感本身的感抗與電阻的比值:

QL = XL / R = ⍵L / R

電感一般都只用 Q 值來評價,很少用損耗因數與損失角來評價。

我們來看一個實際的例子。Murata 的 RF 電路用電感中,LQW18A 這個系列是 0603 尺寸的繞線電感。從 datasheet 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對 Q 值的標示: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可以看到感值在幾個 nH 左右的 0603 繞線電感,Q 值都落在幾十左右。Murata 的 datasheet 上也有說明 Q 值的測試條件: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電感的感值是在 100 MHz 測定的(對,電感的感值其實也會受測量頻率影響,只是影響不大),而 Q 值則是根據感值的大小不同,而會用不同的頻率去測量,像前面舉例的那些電感,它們的 Q 值就是用 250 MHz 的訊號下去測量而得的。

LQW18 系列的電感是真的用線繞出來的電感,而 Murata 還有另一個 LQG18 系列的電感,叫做「multi-layer type」,它是用類似做陶瓷電容器的方法,在陶瓷元件中利用導體與絕緣體交錯的方式,做出如線圈般的結構。我們來看看類似規格的 LQG18 系列電感,它們的 Q 值如何: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同樣是幾個 nH 範圍的電感,LQG18 系列的 Q 值就差多了,只有 12。爲什麼會差這麼多呢?主要是因爲 multi-layer 製程在陶瓷中做出來的導體很薄,同樣長度下它的電阻多半比繞線電感用的線要大,因此在同樣的感值下,R 就會比較大,而 R 比較大,Q 就變小了。

選用高頻電路中的電感時,原則跟電容一樣,Q 值越大越好。

小結 #

這一回我們探討了電容和電感的「Q 值」這個參數,這是一個在低頻電路中很少被提及的參數,但是在高頻電路中卻相當重要,它描述了真實世界中的電容、電感,與理想的、不會消耗能量的電容電感之間的差距。不管對電容還是電感來說,Q 值都是越大越好;越大,電容和電感上消耗的能量就越少,它們的特性也越接近理想元件。

我們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每個月兩篇的篇幅,介紹高頻電路中的許多觀念與原理。下一回將是高頻電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回,我們會將這一年所探討的東西做一個總結。

(責任編輯:賴佩萱)

Powered by BetterDoc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