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VINO工具套件AI程式講座
|
View Categories

淺談高頻系統的原理與設計—PART20:史密斯圖(6)

閱讀時間: 3 min read

作者:Bird

在上一篇文章【Maker電子學】淺談高頻系統的原理與設計—PART19:史密斯圖(5)中,我們用 online Smith Chart 的工具,爲 ESP8266 的 RF 輸出接腳 Z=39 + j6 的特性阻抗,設計了兩個阻抗匹配電路。一個是先串聯電感再並聯電容,另一個則是先串聯電容再並聯電感,兩個電路都可以讓特性阻抗匹配到很接近 Z=50,而且電壓駐波比 VSWR 都在 1.1 以下,算是非常優秀的匹配電路。

不過我們還有一些關於設計上要注意的小地方沒有提到,這一回讓我們來繼續補充一下。

頻寬 #

我們上次設定設計參數時,頻率設定爲 2.4G Wi-Fi 使用的中心頻率 2450 MHz。旁邊那個 span 的參數設定爲 0。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但實際上 2.4 GHz 的 Wi-Fi 在使用 20 MHz 頻道寬度時,總共有 11 個頻道,使用的頻率可能從 2400 MHz 到 2472 MHz;換句話說,其實 2.4 GHz 的 Wi-Fi 並不是只使用一個中心頻率,而會隨著選用的頻道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無線電頻率。

在某些國家,2.4 GHz 的 Wi-Fi 還有額外的 12、13、14 三個頻道可以使用,所使用的頻率上限會到 2.495 GHz。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上圖的橫軸是頻率,縱軸是能量。當我們設定 Wi-Fi AP 在某一個頻道工作時,所有跟它相連的裝置都會使用同一個頻道跟它通訊。而當一個裝置在某個頻道上發射訊號時,它就會佔用一定的頻寬,也就是頻道的寬度。

在 802.11 g,也就是 Wi-Fi 3 之前的標準中,2.4 GHz 的 Wi-Fi 只有 20 MHz 的頻道寬度,因此當一個裝置在特定的頻道上發射訊號時,比方說 channel 1,這個頻道的中心頻率是 2412 MHz,它就會佔用以 2412 MHz 爲中心,總共寬度爲 20 MHz 的頻寬。

這個頻寬的上下是對稱的,因此在 channel 1 上發射時所佔用的頻率就會是 2402 MHz – 2422 MHz。由於 802.11 b 載波調變的特性,它在一個頻道上發射訊號時,在接近頻道中心處的能量會最強,越靠邊邊越弱,因此上圖的頻道形狀才會看起來像一個一個的碗公。如果是 802.11 g 之後採用 OFDM 調變技術的 Wi-Fi,它可以將能量完整地分佈在使用的整個頻道中,能量圖畫起來就是會是方的,而不是碗公的形狀。

在 802.11 n 之後較新的 Wi-Fi 標準中,還允許 2.4 GHz 的 Wi-Fi 使用 40 MHz 的頻寬,但由於 2.4 GHZ 總共也才 100 MHz 左右的頻寬,在這裡使用這麼寬的頻道其實並不實用,很容易跟別人打架。

當我們在設計一個 RF 系統時,心裡一定要記得,除了極少數的極窄頻 RF 系統外,沒有任何 RF 系統只在單一頻率工作的。當我們在無線電波上利用「調變」(modulation)的技術,將資訊載上去後,這個電波一定會佔用一個大於 0 的頻寬,至於會佔用多寬,和所使用的調變技術、所承載的資訊量有關。

以 2.4 GHz 的 Wi-Fi 來說,如果系統在 802.11 g 模式下運作,它就要佔用 20 MHz 的頻寬,我們在設計系統時,就要保證這個系統至少要在這整個 20 MHz 的頻寬,或是中心頻率正負 10 MHz 的這個範圍內,都符合我們要求,而不是只考慮中心頻率這麼簡單。

而這個 20 MHz 的頻寬,就稱之爲這個系統的「span」。

如果今天我們要設計一個系統,它只工作在 2.4 GHz 的 channel 1,那中心頻率就是 2412 MHz,span 就是 20 MHz,整個系統就會涵蓋 2402 MHz – 2422 MHz。

但沒有人設計 Wi-Fi 裝置只在一個頻道上工作的吧?我們至少要讓它可以選擇 11 個頻道,甚至全部 14 個頻道,因此一般來說我們希望 Wi-Fi 裝置可以在 2400 MHz – 2500 MHz 整個頻段都可以工作,14 個頻道任君選擇,這時中心頻率就是 2450 MHz,而 span 就是 100 MHz,或是 +/- 50 MHz。

展開 #

這時,我們可以把 span 稍微設大一點,設爲 +/-100 MHz,然後來看看串聯 2.4 pF、並聯 6 nH 電感的計算結果。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我們會在 Smith Chart 的終點 DP3 旁邊,看到兩個方形的小框框: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事實上 DP3 已經變成一條短短的線,只是因爲它太短,我們在 Smith Chart 上看不太出來。Online Smith Chart 可以用滑鼠圈選放大局部,你可以試試看放大它,如果要恢復原來的整張顯示,點兩下就可以了。

另外,Smith Chart 左下角的 S11 Parameter vs Frequency 這張圖上出現了兩條曲線: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我們之前介紹過反射 R,定義爲傳輸線傳送過去和反射回來的訊號之間的電壓比值:

R = V reflect / Vincident

由於分母是入射訊號電壓,反射係數最大爲 1。而 S11 其實就是反射係數不考慮符號的對數表示,並轉換爲分貝:

S11 = 20 log R = 20 log (abs (Vreflect/ Vincident) )

因此當反射係數爲 1,也就是發生全反射時,S11 會是 0 dB,這是最糟的狀況。我們希望反射越少越好,因此反射係數應該要越小越好,S11 則是負越多越好;舉個例子,S11 是 -50 dB 時,反射訊號的電壓大小就是 S11 是 -30 dB 時的十分之一。

我們來看一下加上 frequency span 時,online Smith Chart 幫我們算出來的 S11。藍色的 S11 是反射訊號的電壓,單位是 dB,而紅色的則是反射訊號的相位。

從藍色的線可以看出來,在 2350 MHz 到 2550 MHz 這個 span +/- 100 MHz 的頻帶內,反射係數並不是均等的,反射最小的地方在大概 2480 MHz 左右。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爲什麼反射最小的地方不是發生在我們設計的中心頻率 2450MHz 呢?因爲我們算出來的串聯 2.4 pF、並聯 6 nH 電感這組解,其實不是 2450 MHz 的最佳解,我們算出來的解在 2450 MHz 仍然有 1.01 左右的 VSWR,而比 1.01 更佳的 VSWR 則發生在稍高一點的 2480 MHz 左右。

在 2.4 GHz Wi-Fi 的工作頻段最低點 2400 MHz 附近,S11 大概是 -40 dB 左右,而最佳的 S11 則是 -56 dB 左右,兩者的差距約 16 dB。這表示,當我們將這個系統的頻道設在 channel 1(中心頻率 2412 MHz)跟 channel 13(中心頻率 2472 MHz) 時,如果發射一樣的 RF 功率,最終在天線上送出去的有效訊號可能會有 16 dB 左右的差距。

有沒有辦法讓不同頻率之間的 S11 差距不要太大呢?

另一組解 #

上一回我們算出了兩組解,另一組是串聯 0.9 nH 的電感,再並聯 0.7 pF 的電容。我們用這一組解來看看它在 2450 MHz +/- 100 MHz 這個區間的 S11 怎麼樣。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這一組解的 S11 參數,在 2350 MHz – 2550 MHz 這個區間內的變化量,看起來比前一組解要好一些。在 2400 MHz – 2500 MHz 這個區間內,S11 的差距不到 1dB,而最小的 S11 則發生在 2435 MHz 附近。

這一組解的 S11 看起來雖然比較平坦,但是它整體的值比前一組解要高。前一組解最低的 S11 只有 -56 dB 左右,但這一組解最低的 S11 在 -37 dB 左右。

嗯,有一好沒有兩好,很多時候平坦跟低無法兼得。這也是 RF 系統設計的難處和樂趣之一,因爲很多計算都是高度非線性的,除非實際下去算,否則很難從單一參數去推估整個系統的趨勢。

小結 #

這一回我們看了在 online Smith Chart 中,當 frequeny span 不爲 0 時,計算出來的終點會有什麼變化,我們也介紹了 S11 參數,並看了之前算出來的兩組解,它們的 S11 參數在不同頻率之間的差異。

下一回我們會繼續介紹設計阻抗匹配電路時,更多需要考慮的因素。

(責任編輯:賴佩萱)

Powered by BetterDoc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