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敏銓
為了解套中美晶片戰的束縛,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上週(8/6)在自辦活動中宣佈:華為旗下的昇騰(Ascend)AI處理器核心軟體平台CANN將全面開源(開放原始碼),此舉被視為是針對NVIDIA的CUDA生態系統的宣戰,問題是,對AI產業的影響會有多大呢?
什麼是 CANN?
CANN 的全名是Compute Architecture for Neural Networks,是華為自 2018 年推出的一套異構運算架構,透過多層程式介面(API),協助開發者為其 Ascend AI GPU 編寫高效、優化的應用程式。該架構凝聚了華為多年的研發成果,旨在圍繞華為 AI 硬體打造一個全面的軟體生態系統。

CANN架構圖(source)
華為決定將 CANN 開源,正值中美科技關係特別緊張之際。此前,中國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CAC)對 NVIDIA 展開調查,理由是 NVIDIA H20 GPU 處理器存在“嚴重安全問題”,且美國立法者要求在晶片硬體中添加追蹤功能。監管審查使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本已緊張的關係更加複雜。
CUDA形塑的「護城河」,打的開?
NVIDIA的CUDA是非常成熟的生態系統,已經維持二十年幾乎獨占市場,除了熟悉度高和有大量優化函式庫的支持外,還因與 NVIDIA 硬體緊密整合,這使得開發者難以跨其他GPU硬體開發。同時,NVIDIA 在 CUDA 授權條款中新增限制,禁止開發者使用轉譯層將 CUDA 應用在非 NVIDIA 硬體上,遏制了替代方案的出現 。這讓開發者難以追求跨平台的兼容性,也突顯了 CANN 作為替代方案的價值。
華為想要突圍,所面臨的挑戰其實非常嚴峻,畢竟CUDA 生態迄今已累積上千個優化函式庫與文檔,這些並非一夕可複制。最大的挑戰是快速建立CANN對主流AI框架(如PyTorch、TenserFlow)的支援,尤其是在大型語言模型(LLM)以及 AI 編寫工具的新興工作負載方面,並打造龐大的軟體生態系統,包括技術文件、社群活躍度以及開發工作流程整合。
不過,華為 Ascend 晶片的進步也值得注意:部分測試如 CloudMatrix 384 執行 DeepSeek R1 的結果,顯示其在特定情境下已接近或超越 NVIDIA 水準。此外,中國國內模型如 DeepSeek 在 Inference效率方面表現亮眼,使 Ascend 晶片在該應用場景擁有競爭優勢。
從戰略層面來看,華為此舉也回應了中美科技摩擦以及對中國科技自主的需求。在美國出口限制下,建立屬於中國自己的開源AI軟體堆疊及社群生態尤為重要。華為亦正與中國大學、研究機構及業界夥伴合作,推動開放社群,以加速技術進步與擴散。
這種模式正借鑒開源成功經驗:社群驅動加速開發與採用,透過合作共享,使工具更快成熟。然而,社群運作的關鍵仍在於穩定性、文件品質、活躍度與與現有開發流程的整合,仍是一道長期挑戰。
事實上,早在 2024 年,市場就曾對 CANN 的穩定性與使用門檻提出批評:包括文件不完整、程式崩潰頻繁、模型訓練困難等問題,迫使華為派出工程師駐場支援 Baidu、科大訊飛、騰訊等企業 。這凸顯了建立開源生態時,技術支援與開發友好度不可或缺。
結語
在美國對高科技硬體出口持續限制的情況下,中國科技開源化浪潮正興起:華為透過開源 CANN 與已有的 HarmonyOS、MindSpore 等項目,一併推動該國國產軟體堆疊的構建。此外,小米釋出 MiDashengLM-7B 音訊 LLM,阿里巴巴發佈 Qwen3-Coder AI 編碼模型,展現了多元策略 ⎯ 不僅硬體自主,軟體生態也需自立自主 。
很顯然地,短期內CUDA 的成熟生態依舊難以動搖;但若華為能持續強化穩定性、文件完整性、框架整合與社群活力,CANN 有可能成為首個真正具有競爭力的開源 CUDA 替代方案。然而,不論這條替代路能否走通,在開源過程中的參與者,總能做出貢獻及受益,仍然值得期待。
》延伸閱讀:
CANN Tutorial(華為開發者網站)
- 華為開源CANN,能否打破NVIDIA CUDA的護城河? - 2025/08/14
- Meta的世界模型:V-JEPA 2如何讓機器學會「先想像再行動」 - 2025/08/12
- 讓機器也懂「趨吉避凶」:打造AI內在的世界模型 (World Model) - 2025/08/06
訂閱MakerPRO知識充電報
與40000位開發者一同掌握科技創新的技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