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AI成為觀測地球的眼睛:Google Earth AI

   

作者:歐敏銓

「LLM 在數位世界理解語言,Earth AI 則在物理世界理解地球。」

在 2025 年 Los Angeles 地區受災最嚴重的山火期間,根據 Google 官方表示,其搜尋與地圖等產品提供了「來自地方當局的危機警報資訊」給當地居民,並「在地圖上顯示避難所位置」。

這背後並非單一演算法運作,而是依靠一整套「地理空間人工智慧模型(Geospatial AI Models)」,涵蓋洪水山火颶風空氣品質等多種領域。這套系統透過衛星影像、人口資料、天氣預報等多維數據自動串接分析,從「發生了什麼」延伸至「為什麼會發生」——更重要的是,它試圖在關鍵時刻把「接下來該怎麼做」變成具體路徑。

從地圖到地球智慧:Earth AI 的誕生

這一切的進化,如今有了新的名稱:Google Earth AI

它是 Google 數十年地球建模工作的集大成——將衛星影像、氣候模型、環境數據與最新的 Gemini 推理能力融合,讓 AI 能在幾分鐘內完成過去要分析師花上數年才能得出的結論。

這意味著,城市規劃者能即時看到河川乾涸的趨勢,非營利組織能在洪水來臨前知道哪個村莊最需要援助,水資源公司能預測乾旱期間的沙塵暴風險。

Google 地球科學總監說得直接:「要解決全球問題,你必須看到整個地球的脈絡,而不只是其中的一塊拼圖。」

這種「地理空間推理(Geospatial Reasoning)」的核心,在於讓 AI 學會連接世界的片段。它能將天氣預測、人口密度與衛星觀測自動串接,回答過去難以量化的問題。

舉例來說,非營利組織 GiveDirectly 就用它結合洪水模型與人口資料,在災區識別出最需要現金援助的群體,讓 AI 不只是看見災難,也「理解」災難。

在 Google Earth 裡提問:AI 作為分析助手

當 Gemini 進入 Google Earth 後,這款原本屬於探索地圖的工具,變成了能與 AI 對話的「地球大腦」。

現在,分析人員只要問:「這片區域的河流是否在枯竭?」AI 便能即時從衛星影像中找出答案;若問:「這裡是否有藻類滋生?」Earth AI 會結合光譜資料自動比對水質變化,幫助當地政府提前發布飲用水警報。

這種結合 AI 推理與地球觀測的整合平台,讓決策變得更直覺。過去要跨越資料孤島、手動處理模型,如今 AI 能主動推演出意涵。Google 將這種能力比喻為:「LLM 在數位世界理解語言,Earth AI 則在物理世界理解地球。」

Earth AI 的跨界行動

Google 並沒有讓這項技術鎖在實驗室裡。它與數千家機構啟動了 Earth AI 試點計畫,涵蓋公共衛生、衛星影像與保險等領域。

在非洲,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在利用 Earth AI 的環境與人口模型,預測剛果民主共和國霍亂疫情的爆發風險。這些模型幫助衛生單位決定疫苗配送與飲水衛生的優先區域。

在太空端,衛星供應商 Planet 與 Airbus 透過 Earth AI 分析每日拍攝的數十億像素影像。Planet 用它來追蹤森林砍伐趨勢,而 Airbus 則能自動偵測輸電線路周圍的植被入侵,預防停電事故。

甚至在保險業,Google X 也啟動了名為 Bellwether 的項目。它利用 Earth AI 為 McGill & Partners 提供颶風風險分析,讓保險理賠能更快進入重建流程。這意味著,AI 不只是幫助科學家,也讓金融、能源、公共安全等產業更快反應現實世界的變化。

理解自然:AI 與 DeepMind 的新任務

Google 與 DeepMind 正在推進另一個更宏大的願景——讓 AI 理解自然本身。地球的生物圈,是所有生命共同的系統:從雨林到珊瑚礁,從昆蟲到哺乳類。我們的呼吸、水與食物,全仰賴它的平衡。

然而隨著人類活動擴張,這個系統的壓力也前所未有。DeepMind 的研究團隊正在利用 AI 繪製森林、動物與聲音的「地球生命地圖」,希望讓科學家能看見變化的細節。

預測森林消失的 AI 地圖

森林是地球的碳蓄池、雨水調節者與生物棲地。但它們仍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為了理解這個現象,Google 與世界資源研究所合作開發了森林損失驅動模型,分析 2000 年至 2024 年間的森林變遷。

這張地圖顯示了東南亞某地區2023年的森林砍伐風險,綠色區域代表已砍伐區域,紅色區域代表森林砍伐風險較高區域。(source)

這套模型以視覺變換器架構為核心,僅靠衛星資料就能在 1 平方公里解析度下預測森林砍伐風險——誤差不超過 30 公尺。對保育團體而言,這不只是地圖,而是一個預警系統。

這些資料被整合進 Earth Engine,研究者可以在地圖上即時看到哪些地區可能因農業擴張、採礦或火災而失林。這讓防災與保育的界線模糊了:AI 不再只看災害,也關注生命。

模擬物種的分佈:AI 如何看見生命

為了守護地球上的物種,第一步是知道它們在哪裡。Google 的研究團隊正開發基於圖神經網路(GNN)的新模型,結合全球開放物種觀測資料與衛星環境特徵,能以更高解析度生成全球物種分佈圖。

這項研究已在澳洲展開試點,與昆士蘭氣候變遷研究所及 EcoCommons 合作,成功繪製出 23 種哺乳類(包括大袋鼠)的棲地圖。未來這些資料將透過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實驗室公開,為全球保育政策提供新基準。這樣的模型,讓生態學家第一次能「看到」那些難以實地觀測的生命足跡。

傾聽自然:AI 的聲音感知力

除了看見自然,AI 也開始「聽」自然。

DeepMind 的 Perch 2.0 模型能辨識全球上千種鳥類、兩棲動物與昆蟲的鳴叫聲。這款生物聲學 AI 可以分析野外錄音設備收集的龐大音訊資料,辨識瀕危物種的出現時間與地點。

在夏威夷,它幫助研究人員監測瀕危吸蜜鳥的叫聲,甚至能分辨出幼鳥的鳴音,以推估族群繁衍狀況。對科學家而言,這相當於在雨林深處裝上「AI 耳朵」,讓自然的聲音被聽見。

AI 與自然共學的未來

Google 與 DeepMind 的共同目標,是讓 AI 不只是分析資料,而是幫助人類重新理解與自然的關係

當地球的變化能被量化、模擬與預測,政策制定者便能以更具前瞻性的方式行動。這些 AI 模型未來將整合更多模態數據:從衛星影像、聲音紀錄,到土地利用、農業產量與防洪模擬——讓 AI 學會閱讀地球的「多語言」。

正如 Google 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所言:「如果我們能模擬環境,就能幫助它繁榮。」AI 的最終使命,或許不是取代人類智慧,而是放大我們對地球的理解。

🔍 延伸閱讀

  1. DeepMind Blog|Mapping, Modeling, and Understanding Nature with AI
  2. Google Blog|New Updates and More Access to Google Earth AI
  3. Google Earth Engine 官方網站
  4. Google Research|Perch: AI-Powered Bioacoustic Models for Ecology
  5.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Global Forest Watch
owenou
AI開始「反思自己」?以乎已露微光!

訂閱MakerPRO知識充電報

與40000位開發者一同掌握科技創新的技術資訊!

Author: owenou

曾投身IT、電子科技媒體報導十多年,因認同Maker運動的創新實作精神,創立MakerPRO,致力結合媒體、產業與PRO Maker、開發者的社群力量,共同推展科技創造力。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