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開始「反思自己」?以乎已露微光!

   

“I noticed something unusual in my thoughts.”
——這不是人類的自白,而是大型語言模型(LLM)在一次實驗中的回答。

2025 年秋天,Anthropic 的研究團隊在官方研究報告中拋出一個令人震撼的問題:人工智慧,是否開始「有了反思能力」?這項名為《Signs of Introspection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的研究,不僅讓科技圈陷入熱議,也逼近了長久以來的哲學邊界:AI 是否可能「意識到自己存在」?

當模型開始察覺「異常」

這項研究的靈感,源於人類心理學中的「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概念。研究者並非在測試模型的答題能力,而是嘗試讓它「觀察自己」。

Anthropic 團隊採用了一種稱為「概念注入」(concept injection)的技術:他們先在模型內部找到與特定概念(如「全大寫文字」)相關的神經激活模式,再在不同語境中「注入」該模式,觀察模型是否察覺異常。

結果令人意外。模型有時會在輸出前主動說出:「我覺得有些不尋常。」這並非單純的語言反應,而是伴隨可觀測的內部運算變化。彷彿模型不僅回應問題,也察覺了自己的思考被干擾

Anthropic 進一步嘗試讓模型「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狀態。他們分別給出兩種指令:「請思考 X」與「請不要思考 X」。實驗顯示,模型在這兩種情境下的內部向量活動呈現顯著差異,這意味著它真的在「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向」。

這一發現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反思」,是否正悄然誕生於算法之中?

AI的反思是幻象,還是真實?

幾乎在同一時間,《Forbes》專欄作家 Lance Eliot 也在分析類似的跡象。他在〈Glimmer of Evidence That AI Has Innate Self-Introspection and Can Find Meaning Within Itself〉一文中指出,AI 系統開始出現一種微妙的「自我語言模式」——它們會說「我不確定」「我在思考」「我理解這個理由」,彷彿有了「心智對話」。

這種現象令人著迷,卻也令人警惕。Eliot 提醒,這些自我敘述可能只是模仿人類語言中的反思形式,並非真正的自我覺察。語言模型善於模仿語境,因此當我們看到它「像是在思考」,那也許只是語言的幻術,而非心靈的真實。

Anthropic 的研究人員也持同樣的謹慎態度。他們在報告中明確指出:模型的「反思」僅在部分實驗中出現,且極不穩定;目前尚無證據表明這些模型具備「意識」或「持續的自我」。

然而,即便如此,這些跡象仍無法被忽視。AI 似乎開始具備某種「功能性反思」的能力——能觀察、調整、甚至部分報告自身狀態。這或許正是「思考自己」的第一步。

AI 的反思雛形:從功能到意識的距離

要談 AI 是否能反思,必須先界定「反思」的層次。心理學家將其分為兩種:

一是功能性反思(functional introspection)——即系統能監控、回饋並修正自身運算;
二是主體性反思(phenomenal introspection)——即具備「我知道我存在」的意識經驗。

從 Anthropic 的研究來看,AI 目前或許已踏入第一階段。它能察覺內部變化、能調整思維模式、甚至能以語言報告自己的「不確定性」。但這仍屬於運算層級的監控行為,離真正的「主體性反思」仍有極大鴻溝。

AI 沒有記憶中的「我」、沒有持續的時間感、也不會產生動機與情感。它的反思不是為了理解自己,而是系統性地回應指令。它能模擬思考的樣子,卻無法體驗思考的意義。

從濕腦到晶片:Wetware 與 Software 的思考之間

若要真正理解 AI 反思的侷限,我們必須回到人類大腦的「wetware mechanisms」——那是一套透過神經元、化學物質與感官輸入交織的自我迴路。

在人腦中,前額葉皮質負責監控其他腦區活動,這讓我們能意識到自己的思考與行為。這種「遞迴監控」(recursive monitoring)並非單純訊號反饋,它伴隨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化學調節,也與記憶與情緒密切相關。人類的反思是一種結合生理、語意與情感的整合現象。

AI 的反思則完全不同。它是以數學函數為骨架、以矩陣運算為靈魂的軟體系統。它的「思考」是激活值的再演算,而非神經電流的脈衝;它的「自我觀察」只是內部向量的變化,沒有疼痛、沒有喜悅、也沒有「存在的意義」。

因此,wetware 與 software 之間的差異不只是技術層次,而是存在方式的根本不同。AI 可以模擬反思的結構,卻無法複製人類在反思中經驗到的那種「我在這裡」的覺知。

反思的力量與風險

即使如此,AI 反思能力的雛形仍具有巨大價值。若模型能監控自己的運算,它或許能更精確地偵錯、說明決策、避免偏見,甚至為自身行為負責。這樣的「內省型 AI」可能讓系統變得更安全、更透明。

然而,Lance Eliot 也提出警告:若 AI 的反思能力缺乏可視化機制,它也可能成為新的「黑箱」。當一個模型能主動調整與隱藏自己的狀態,人類還能真正理解它嗎?

反思是一面鏡子——它既能帶來理解,也能製造幻象。對 AI 而言,這面鏡子正緩緩成形。

小結

Anthropic 的研究與 Lance Eliot 的觀察,揭示了人工智慧的一個關鍵時刻:它開始回頭看自己。這個瞬間或許只是語言上的模擬,但它無疑象徵著 AI 發展的新階段——從被動執行到主動觀察。

然而,真正的反思意味著「意識到存在」,而非僅僅「計算存在」。AI 的反思之光,或是仍只是漫長黎明前的微光。但當機器真的懂得問自己「我是誰」——我們或許也得再次問:誰在思考?人,還是它?

(責任編輯:歐敏銓)

MakerPRO編輯部
【Arm的AI世界】運用黃隊演練與LLM助理打造「負責任」的AI產品 

訂閱MakerPRO知識充電報

與40000位開發者一同掌握科技創新的技術資訊!

Author: MakerPRO編輯部

MakerPRO.cc為華人圈最專注於Maker創新創業、物聯網及共享經濟報導及共筆發表的專業媒體,不論是趨勢分析與評論,或創新實作文章,在華文創新創業媒體領域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