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會巡檢!ANYmal四足機器人兼具工業與羽球夢

   

作者:歐敏銓

當一隻來自瑞士的四足機器人走進石油平台或電廠,你或許會以為它是來替工人分擔巡檢任務。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台名為 ANYmal 的機器人,竟也能在羽球場上與人類來回對打十個回合。從危險工業場域到運動競技場,Anybotics 正用一台四足機器人,重寫人們對機器人「用途」的想像。

從蘇黎世實驗室走出來的工業夢想

故事要從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一間實驗室開始。2016 年,一群來自 機器人系統實驗室(Robotic Systems Lab 的研究人員決定將多年研究成果帶出校園,成立了 Anybotics。這家公司定位非常明確:它不想造「玩具型」機器人,也不打算追隨機器人武器化的爭議,而是專注於「工業級自主機器人」,讓機器人成為人類的協作者,取代危險、髒亂、重複的工作。

這是一條艱難的路。工業設施巡檢一向仰賴人工,工人要戴著安全帽,提著測量工具,在狹窄管線間穿梭,時常暴露在高溫、噪音、甚至潛在爆炸危險的環境中。Anybotics 的使命,便是讓這一切變得自動化、安全,並與全球產業正在推動的「數位化與綠色轉型」接軌。

ANYmal:能走能爬的四足巡檢員

Anybotics 的明星產品 ANYmal,是一台看似「機械狗」的四足機器人。與常見的機器狗不同,它完全為工業場景打造,體型高約 0.5 公尺,重量達 50 公斤,外殼擁有 IP67 防塵防水等級,能承受風雨與粉塵。

ANYmal 的 12 個電動關節讓它能靈活地走動、轉彎、甚至爬上 25 公分高的階梯。它不像輪式機器人那樣侷限於平滑地面,而是能在濕滑油漬地、金屬格柵甚至崎嶇斜坡上保持穩定。一次充電,它可以自主巡邏約 2 公里,並在電量不足時自行返回充電座。

然而,ANYmal 的真正價值在於它的「感知」。360 度 LiDAR、深度攝影機、光學鏡頭、熱成像儀與氣體感測器,使它能同時捕捉視覺、聽覺、熱能與化學數據。這意味著它能在石化廠嗅出氣體洩漏,在變電站辨識過熱元件,或在黑暗管廊裡發現異常聲響。透過 AI 演算法,它能即時規劃路徑,自主完成巡檢,並將數據傳回後台。

工業應用:從油氣平台到電力網絡

ANYmal 的應用領域幾乎涵蓋所有高風險工業場景。

在石油與天然氣產業,它能代替工人深入油氣平台或管線周圍,檢測是否有腐蝕、滲漏,甚至在防爆區域內安全運作。這對馬來西亞國家石油(PETRONAS)與殼牌(Shell)等國際巨頭來說,代表了降低工安意外與維護成本的雙重價值。

在電力與公用事業,ANYmal 可以巡邏變電站、風力發電場或地下電纜管道。當某個設備過熱時,它的熱像儀能比肉眼更快發現,及早預警。

在化工廠或製造業,它則能進入爆炸性氣體或粉塵環境,替代工人進行危險檢查。西門子能源等公司已與 Anybotics 合作,在多層工廠建築中部署自動巡檢。

這些應用背後隱藏的共同邏輯,是降低人力暴露風險,同時提升數據收集的精準度與即時性。正因如此,ANYmal 不只是一台「能走的攝影機」,而是一個能自我規劃、理解環境的智慧檢測平台。

另一面:羽球場上的機器狗

然而,ANYmal 的故事並不僅限於工業。2015 年,ETH Zurich 的研究團隊為它開啟了一場意想不到的挑戰:學打羽毛球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研究人員在 ANYmal 的身體上安裝了一隻機械手臂,手握球拍,並配備立體攝影機以捕捉羽球的飛行軌跡。接著,他們讓這台機器人進入一個模擬羽球場的虛擬環境中,透過 強化學習 進行超過 五千萬次模擬訓練。在過程中,機器人必須學會如何移動四肢、協調手臂,並在合適的時機將羽球回擊。

source

當神經網路完成訓練後,研究團隊將它移植到真實的 ANYmal 上。結果令人驚訝:這台 18 個關節協同運作的機器人,不僅能移動到羽球落點,還能以每秒 12 公尺的揮拍速度將羽球擊回球網。雖然水平大約等同於孩童級球員,但它能與人類對手完成 十個來回回合,並在每次擊球後自動回到場中央,準備下一球。

這項成果發表在《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期刊,象徵著機器人在「複雜而動態的運動場景」中展現潛力。正如研究主持人Yuntao Ma所說:「這不僅是羽毛球,而是讓機器學會在高度不確定環境下整合視覺與動作控制。」

技術挑戰:十八個關節的合奏

打羽毛球的困難在於協調。對人類而言,眼睛與手腳的協作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對機器人來說,這需要複雜的數學運算與控制策略。

研究人員設計了獎勵機制:擊球角度正確、揮拍時機準確,機器人便能獲得「獎勵值」。隨著訓練次數增加,ANYmal 逐漸學會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調整動作。當羽球距離很近時,它只需揮拍;當距離達到 2 公尺以上,它則必須迅速奔跑並伸展手臂。

更令人驚訝的是,經過訓練後,ANYmal 展現出類似「人類直覺」的行為。例如,在擊球後自動移回場中央,這並不是明確編程的指令,而是強化學習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策略。

從羽球場到災難現場的想像

那麼,訓練機器人打羽毛球有什麼實際意義?研究團隊給出的答案是:災難救援

羽球場的挑戰在於動態、不確定性與快速反應,而這些正是救災現場的核心需求。在坍塌的建築或瓦礫堆中,機器人若能同時兼顧視覺感知與靈活肢體運動,就能協助清理障礙、搬移物品,甚至尋找受困者。羽球只是「訓練場」,未來的戰場可能是地震廢墟或化工事故現場。

結語

從工廠管道到羽球場,ANYmal 展現了機器人技術的雙重面貌:一方面,它是全球能源與製造巨頭倚重的工業巡檢員;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被賦予學習能力的運動挑戰者。

Anybotics 的故事提醒我們,機器人並非只屬於冷冰冰的生產線,它們也能透過 AI 的力量學會靈活與創造。當技術跨越領域,從「巡檢」延伸到「對打」,人類與機器人的關係也正悄然改變——從工具,走向協作;從工業,走向生活。

在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像 ANYmal 這樣的機器人,不僅守護工業設施的安全,也能與我們共享球場、舞台,甚至是更危險卻更需要它們的世界。

》ANYmal 機器人關鍵數據:

項目 數據與特色
尺寸 / 重量 高約 0.5 公尺,重約 50 公斤
設計 四足機器人,工業級堅固外殼,IP67 防塵防水
動作能力 12 個電動關節,可行走、轉彎、爬樓梯(最高 250 mm 階梯)
移動速度 約 0.75 公尺/秒
續航能力 一次充電可自主巡檢約 2 公里,具備自動回充功能
感測器配置 360° LiDAR、多光學與深度攝影機、熱成像儀、氣體感測器
感知功能 視覺、熱能、聽覺、化學數據收集與即時分析
運算與 AI 支援自主定位、AI 視覺辨識、路徑規劃與異常檢測
通訊 4G/LTE 與 Wi-Fi 連線,支援遠端操作
負載能力 可攜帶最多 10 公斤外掛模組(如檢測工具、感測設備)
應用場景 石油與天然氣巡檢、電力與公用設施監控、化工廠防爆巡檢、多層製造業設施
特殊案例 ETH Zurich 研究團隊為 ANYmal 安裝手臂與強化學習系統,使其能與人類對打羽毛球(最多 10 回合)
owenou

訂閱MakerPRO知識充電報

與40000位開發者一同掌握科技創新的技術資訊!

Author: owenou

曾投身IT、電子科技媒體報導十多年,因認同Maker運動的創新實作精神,創立MakerPRO,致力結合媒體、產業與PRO Maker、開發者的社群力量,共同推展科技創造力。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