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小聚】一人獨角獸時代來臨:小型AI團隊也能創下億元營收奇蹟

   

作者:賴冠伶,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未來可能會有價值10億美元,卻只由一人經營的公司。」當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在2025年2月拋出這個大膽預言,或許還只是一個終極想像,但這個預言正逐步成為現實。

這些AI新創的共同點是:它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科技巨頭們打造的大型語言模型做為基底,以驚人的速度開發產品、驗證市場,甚至從早期就開始獲利。這股浪潮,正猛烈衝擊著過去那套「燒錢換增長」的傳統劇本——那是一場場殘酷的軍備競賽,需要不斷募資、擴張百人團隊、忍受漫長開發週期,風險高且失敗率驚人。

當精實的「微型團隊」靠著AI的力量崛起,一個巨大的問號也拋向了創業家們:當「小而美」也能成就大事業,傳統的創業跟開發模式是否還適用?該如何搶佔先機?

「氛圍編碼」(Vibe Coding)正夯:人人都能當開發者,AI讓創意快速落地

「最熱門的新程式語言是英語。」OpenAI共同創辦人安德烈・卡帕斯(Andrej Karpathy)這句廣為流傳的話,恰恰表達了「氛圍編碼」(Vibe Coding)的核心理念。你只需要專注於創新的想法,透過向AI程式碼平台下達簡單、如同日常對話般的自然語言指令(Prompt),AI就能為你自動生成應用程式或網站的基礎架構。

氛圍編碼成為了開啟AI創業熱潮的響亮號角,知名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YC)執行長陳嘉興(Garry Tan)就指出,近期孵化的新創中有25%的公司,其高達95%的程式碼是由AI完成。

「這聽起來有點嚇人。」陳嘉興在《CNBC》的訪談中如此表示,「但對創辦人來說,你不需要50到100名的工程師。一支僅由10名懂得善用AI工具的Vibe Coder組成的團隊,就能輕鬆打造下一個價值數百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的公司。」

「我很喜歡『氛圍編碼』這個說法,它代表了我們與AI系統互動的新模式。我們無需了解所有底層細節,隨著模型和相關產品的進步,我們將越來越信任它們。」E14基金管理合夥人Calvin Chin向《CNBC》如此表示,顯示AI已從輔助角色,轉變為許多新創的核心生產引擎。

從Anysphere到Gamma:小型AI應用團隊,也能創下年收數千萬美元的奇蹟

除了加速開發流程,AI模式對創業模式最顯著的衝擊,也體現在成本和團隊規模的劇變上。

1990年代的eBay,光啟動就需要創投Benchmark Capital挹注670萬美元,動輒近百人的團隊是標配,且產品開發週期漫長,燒錢數月甚至數年是家常便飯,成敗與否在於下次募資能否到位。一旦市場不買單,資金鏈一斷,瞬間灰飛煙滅,2000年的網路泡沫破滅就是慘痛教訓。

AI時代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一些被稱為「AI應用」(AI App)的新創公司正在崛起。它們一度被輕視,被認為是沒有核心技術的「AI封裝器」(AI Wrapper),因為其聰明地站在巨人肩膀上——利用OpenAI、Anthropic、Google等公司提供的現成模型,結合自身對特定行業的理解和巧妙的產品設計,快速打造出解決方案。

Afore Capital的分析更指出,新創達到百萬美元營收所需的啟動成本,已降至過去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

AI程式碼編輯器Cursor背 後的開發公司Anysphere,憑不到20人的團隊在短短2年內,實現了高達1億美元(約新台幣30億元)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 (圖片來源:Cursor官網)

AI程式碼編輯器Cursor背後的開發公司Anysphere,就是個例子。這家公司僅憑不到20人的團隊,就在短短2年內,實現了高達1億美元(約新台幣30億元)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

Abridge也是透過AI迅速崛起,成立不到3年估值就達30億美元的新興獨角獸。 (圖片來源:Abridge官網)

另一個藉由AI提升團隊營運效率的案例,是AI簡報工具開發商Gamma。這家2020年成立的公司,旨在利用新AI重新定義簡報製作與分享的體驗。「如果我們按照過去的方式創業,公司規模恐怕早就超過200人了。」Gamma創辦人葛蘭特・李(Grant Lee)在《紐約時報》採訪中坦言。

事實上,Gamma活用了大約10種不同的AI工具。從使用Midjourney生成圖片、利用Google NotebookLM深度分析使用回饋,到讓工程師團隊藉助AI程式碼助手Cursor提升開發速度等等。

AI簡報工具開發商Gamma在2020年成立,成立不到5年,已累積5,000萬名使用者。(圖片來源:Gamma)

正是這種對AI工具的深度整合與應用,讓Gamma得以在成立不到5年的時間裡,僅憑28名員工,就創造了高達數千萬美元的年度經常性收入和累積近5,000萬用戶,並已開始獲利。

Gamma共同創辦人喬恩・諾羅尼亞(Jon Noronha)在2024年接受Accel Podcast專訪時特別提到,他們刻意建立了一個「高度重視使用者體驗」(UX-heavy)的團隊,在僅有12人的早期階段,就有4位是UX設計師,這在新創公司中相當少見。

「我們相信,要讓AI的潛力落地,關鍵不只在底層技術,更在應用層面的精心設計,必須確保AI功能真正解決使用者痛點,而非僅是炫技。」喬恩說。

Gamma共同創辦人Jon Noronha在2024年接受Accel Podcast專訪時特別提到,他們刻意建立了一個「高度重視使用者體驗」(UX-heavy)的團隊。(圖片來源:Accel)

當然,這股熱潮之下,挑戰與質疑聲也從未停歇,《金融時報》的報導就點出了投資熱與實際應用效果之間的落差。

高盛分析師提醒,部分AI公司更像是「先為技術,才有應用場景」,而非從真實需求出發,缺乏明確且能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的「殺手級應用」。AI Now Institute的專家莎拉・邁爾・威斯特(Sarah Myers West)也觀察到,許多應用目前主要作用還是「自動化瑣碎工作」,尚未帶來顛覆性的產業變革。

告別「封裝器」標籤:AI應用的價值與生存挑戰?

對於AI應用公司而言,目前的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是來自大型語言模型供應商的競爭——就像蘋果在App Store複製熱門應用一樣,OpenAI或Google會不會自己下場,做一個「更好的Cursor或更好的Perplexity」?

其次是同業之間的模仿與競爭,如果你的成功僅僅是基於使用者介面,差異化不夠,對手複製你的門檻有多高?

部分AI公司正努力撕掉標籤,建立自己的護城河。Perplexity、Abridge等公司就開始累積特定領域的專有資料集、針對自身需求微調(fine-tuning)開源模型,甚至開發更符合自身業務需求的輕量級專有模型,它們將從單純的「模型使用者」進化為「深度整合與優化者」。

此外,敏捷性也是新創公司對抗科技巨頭的天然優勢。Google等巨頭往往受到如搜尋廣告等既有龐大業務的牽制,面臨「創新者的兩難」,難以快速、徹底地轉向可能衝擊現有營收的AI新模式。相較之下,Perplexity這樣的新創能夠毫無包袱地快速實驗、快速迭代,推出選舉資訊、金融看板等特定功能,直接挑戰巨頭的核心地盤。

敏捷性也是新創公司對抗科技巨頭的天然優勢。Google等巨頭往往受到如搜尋廣告等既有龐大業務的牽制,面臨「創新者的兩難」(圖片來源:Google)

Gamma共同創辦人喬恩也分享了類似經驗:他們當初之所以能在PowerPoint的巨大陰影下存活,正是因為選擇了「反其道而行」的差異化策略。

當時他們認為固定比例、線性敘事的傳統簡報模式,已不適用於遠端工作和現代溝通需求,因此選擇融合文件與簡報的概念,讓使用者透過輸入文字和指令來生成內容區塊,而非像PowerPoint那樣自由拖曳圖形,創造了一種傳統巨頭看不懂、也難以快速模仿的新模式。

「Gamma的定位是由AI驅動 (Powered by AI)的『軟體公司』,而非純粹的AI技術公司。」Noronha強調,AI雖然是解決核心問題的強大引擎,但仍要建立扎實的軟體功能和使用者研究與流程,滿足真實需求。「許多時候,AI甚至是『隱形的』。」(圖片來源:Gamma官網)

「Gamma的定位是由AI驅動 (Powered by AI)的『軟體公司』,而非純粹的AI技術公司。」喬恩強調,AI雖然是解決核心問題的強大引擎,但仍要建立扎實的軟體功能和使用者研究與流程,滿足真實需求,「許多時候,AI甚至是隱形的。」

對於AI新創而言,這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找到獨特定位,而非追逐AI技術的務實做法,或許才是這個時代下,新創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包裝者』(wrapper)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像是缺乏深思熟慮,感覺只是把別人建好的東西包裝一下,」Andreessen Horowitz合夥人布萊恩・金(Bryan Kim)也持相同的觀點,「這概念背後真正的意義是:去理解客戶的問題,新創要將技術與需求結合,提供你想實現的解決方案。」

Andreessen Horowitz合夥人Bryan Kim表示,新創要將技術與需求結合,提供想實現的解決方案。(圖片來源:Canva)

AI正搖撼著矽谷的根基,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催生了氛圍編碼這樣充滿想像力的創造方式,讓「小團隊成就大事業」從口號變為現實。這些新星的崛起,似乎預告著一個新紀元的來臨——在這個紀元裡,才華橫溢的個體不再需要依附於龐大的組織,或許真能像陳嘉興所說,幾個失意大廠的工程師,就能合力打造出年入上億元的傳奇。

然而,從實驗室的驚嘆到遍地開花的應用,中間仍隔著現實的鴻溝。AI如何從提升效率走向創造真正的價值,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這場由AI引領的變革,究竟是曇花一現的熱潮,還是開創未來的序章。矽谷的劇本無疑翻開了新的一頁,但最精彩的劇情,或許才正要上演。

(本篇文章經同意轉載自創業小聚原文連結;責任編輯:謝嘉洵。)

創業小聚

訂閱MakerPRO知識充電報

與40000位開發者一同掌握科技創新的技術資訊!

Author: 創業小聚

由《數位時代》自2011年起開始推動,透過跨平台的專業媒體以及交流月會、企業或投資媒合、國際參訪、創業競賽Neo Star Demo Show、新創展會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等活動所打造的創新創業社群網絡,致力於促成資訊、資金、資源、人才、以及國際連結能夠廣泛交流與精準媒合。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