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敏銓
當一架架無人機無需人類操控、在強烈干擾中仍能自動規劃路徑、精準鎖定敵方戰略轟炸機,這場戰爭已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對決,而是算法與算法之間的競賽。
喜歡用聽的?可收聽本文Podcast的精采對話喔(by GenAI):
6 月初,一場前所未有的空襲讓世人目光聚焦俄羅斯腹地。不是轟鳴的戰鬥機,也不是導彈的火光,而是一張悄無聲息編織完成的科技之網——來自烏克蘭的 100 多架無人機,越過千里疆界,在俄軍空軍基地的心臟地帶展開了精準打擊。這場被烏克蘭稱為「蛛網行動」(Operation Spider’s Web)的攻勢,不只是戰爭技術的躍進,更是人工智慧與無人機聯手改變戰爭形態的明證。
破繭而出的「蛛網」:一場覆蓋俄羅斯的遠征
這場行動的規模從一開始就讓人難以忽視。根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社群媒體上的公開聲明,117 架無人機從俄羅斯境內的不同角落同步發動攻擊,準備期長達一年半。爆炸聲響遍及多個時區,從北極圈內的摩爾曼斯克,到遠東的伊爾庫茨克,跨越超過 4,000 公里,幾乎覆蓋整個俄羅斯本土。
在這場攻擊中,烏克蘭聲稱共擊毀 41 架戰略轟炸機,包括關鍵性的 Tu-95、Tu-22M3、A-50 預警機等俄軍空軍骨幹。這些戰機不僅是常規攻擊的利器,更是核武載具。若情報屬實,這將是冷戰結束以來對俄羅斯戰略空軍的最大打擊。

被襲擊後的俄羅斯空軍基地(Source)
但與其說這是一場空軍力量的正面對決,不如說是烏克蘭智取的戰術範本:無人機不是直接從烏克蘭起飛,而是被偷運進俄羅斯境內,隱藏於不起眼的貨車後木櫃中。當貨車駛入空軍基地附近,司機甚至不知道載運的「貨物」正等待甦醒。之後,無人機從遙控打開的車頂起飛,直奔不遠處的戰機基地。
隱形的指揮官:跨境遙控與 AI 的深度結合
此次行動的另一個令人驚異之處,在於無人機的操控方式。專家分析,這些簡單的四軸飛行器,雖然外形普通,卻搭載了先進的遠端遙控與自主導航技術。
烏克蘭並未公開無人機的具體型號,但從作戰模式推測,這些無人機很可能採用了衛星或互聯網中繼鏈路進行遠距離操控。無論是 GPS 導航,還是手動遙控,它們都需克服俄羅斯的電子干擾,持續保持航向與定位。
更令人玩味的是,操控人員從未出現在無人機發射點附近。他們可能在任何地方,包括烏克蘭本土,或其他更為安全的第三方國家,以加密通訊鏈路遠距遙控指揮,透過實時影像回傳與 AI 輔助決策,完成從起飛、飛行到攻擊的全過程。
據了解,無人機從藏匿的發射點升空後,AI 自主導航系統會負責飛行路線的最佳化與風險評估,直到接近目標時,操控人員才透過FPV(First-Person View)即時畫面進行最後的精準打擊。
這種結合了人機協作與 AI 自主決策的作戰模式,大幅降低了人員在敵境作戰的風險,也提升了任務的隱蔽性與成功率。
AI:無人機軍團的真正靈魂
如果說無人機是這場戰役的利刃,那麼 AI 無疑是揮動利刃的手。
首先,AI 讓這些無人機具備了在 GPS 受干擾環境下,依然能夠自主導航的能力。結合 3D 地形建模、光學地標識別與慣性導航技術,即使在俄羅斯軍方電子戰設備的強力干擾下,無人機也能找到自己的路。
其次,在攻擊階段,AI 能夠自動識別戰場目標,包括俄軍的大型轟炸機、雷達站、燃料庫等,甚至在複雜的軍事基地內區分出高價值與次要目標。這不僅提高了攻擊精度,也讓整體作戰效率大幅提升。
更驚人的是「群體智慧」。透過 AI 控制,數十甚至上百架無人機能夠如蜂群般協同行動,也就是所謂的「無人機機群(Drone Swarm)」技術。它們不再只是單打獨鬥的孤島,而是相互聯繫、即時調整的戰術群體。每一架無人機都能預測鄰近機體的行動,合理規劃自身路徑,形成飽和攻擊,壓垮防禦體系。

Drone Swarm展現無人機群體作戰能力(Source)
此外,AI 還協助無人機即時調整電子戰策略,在俄軍啟動干擾、封鎖信號的情況下,迅速切換自主模式或切入安全頻段,保持對目標的壓制。
從AI到AGI的智慧戰
上述情境只是AI介入戰局的開端,下一個更大浪潮將是「通用人工智慧」(AGI)的崛起。美國《時代雜誌》指出,「蛛網行動」讓世人初步窺見了 AGI 參與戰爭時可能帶來的戰場景象——不只是執行任務,而是主動規劃、調度與決策的智能中樞。
AGI 能夠從數以千萬筆的物流數據中,迅速找到最安全、最隱蔽的走私路線,安排貨物的運輸時間精準到分鐘,避開敵軍巡邏、氣象變化與路況監控,「其精確度,是任何人類軍事策劃團隊都難以匹敵的。」
當攻擊命令下達,AGI 不只是派出無人機,更是引導這些機體如何組成最優路線的蜂群編隊,預測各架飛行器的動態,避免空中相撞,同時保持最佳攻擊間隔,擴大覆蓋範圍。
在接近戰場時,AGI 會即時監控電子戰環境,根據干擾頻率變化,自動切換無人機通訊與導航頻段,確保控制鏈路不被切斷。當目標進入射程範圍,AGI 再次啟動最後一階段決策,快速識別戰機、雷達、油庫等不同類型目標,引導無人機攻擊最薄弱、最致命的部位,例如燃油箱或起落架結構,一擊致命,最大化破壞力。
如果說今天的「蛛網行動」仍然是由人工智慧輔助人類操作員協作完成,那麼未來的戰場,將可能是 AGI 獨自策畫、部署、發動與收尾的智慧戰爭。
改變戰爭規則的時刻
烏克蘭的「蛛網行動」不只是一次成功的軍事打擊,更是對未來戰爭模式的一次深刻預演。
首先,它證明了中小型無人機結合 AI 技術,可以針對高價值戰略目標發動低成本、高精度的攻擊。這使得戰略轟炸機、軍事基地等傳統大國的軍事優勢,暴露於極易被滲透的風險之中。
其次,它展現了「遠距離非接觸式作戰」的可行性。烏克蘭的操作人員不用冒著被捕風險深入敵境,只需在安全區域,透過網路操控,就能發動毀滅性的打擊。
最重要的是,AI 與無人機的結合,使戰場不再是單純的武力對決,而是技術、資訊與算法的較量。未來,誰掌握更先進的演算法,誰就可能在戰爭中占得上風。
》延伸閱讀:
How Ukraine carried out daring ‘Spider Web’ attack on Russian bombers?
無人機群(Drone Swarm)能救援、探勘,也能變身戰鬥部隊!
- AI戰爭啟示:從烏克蘭蛛網行動看無人機與未來戰爭 - 2025/07/05
- Gemma 3n:本地端多模態 AI 模型登場 - 2025/07/03
- 當AI「看懂動物」:開展一場無聲的保育行動! - 2025/06/30
訂閱MakerPRO知識充電報
與40000位開發者一同掌握科技創新的技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