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創造設計工作室/張宇文
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沒有了雷射切割機,對於一直習慣用數位技術打樣的我來說,在創作上多了許多不習慣,這也讓文創造從新思考,數位化製造對於一般民眾的意義與新的學習機會。
剛好暑假一個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的教案課程設計,也從原定的線下課轉為線上課,為了讓原本的課程有機會讓更多人一同參與,原定的雷切版教材也改成了紙質版本。
本文就以這次設計過程遇到的問題做為主題分享。
作品背景介紹
本次的課程主題是以「清 乾隆 洋彩萬年甲子筆筒」為主題,這件故宮文物是在乾隆時期由當時的督陶官唐英所製作,它最大的特色是把整件器物分成四個部件分開燒製,再組合起來變成一件可旋轉賞玩的案頭文玩。
有趣的是,筆筒的外壁上下部可旋轉自如,在外壁上、下部分別寫了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兩者配台轉一輪其最小公倍數為 60,就成了一甲子六十年的萬年甲子曆。
在故宮收藏中有許多這種類型的器物,現存的文獻擋案中,可以看到乾隆皇帝把這類旋轉器稱為「玲瓏巧工瓷器」,其中分別燒製後再組裝的作品,在器物名稱中多稱為「轉心瓶」或「交泰瓶」,如故宮院藏的「清 乾隆 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就是這種類型的器物。
作品設計與製作流程
原本雷切的版本是以 3 mm 的甲板設計上下筒部件,再利用疊層結構,使上下可以旋轉。
- 第一版:由夾板材變成紙版
這一版最初是打算開刀模並用瓦楞紙板製作,但為了減少刀模費用,我將所有物件編排放入一張 A4 大小的紙張。
後來因為生產數量不多,開刀模成本太高,所以替代方案是將檔案公開分享讓民眾可以自行將檔案透過影印出來後進行彩繪,並貼在 3 mm 紙箱後切割製作。
實際操作後發現,3 mm 的瓦楞紙版,在貼影印紙時,容易貼得不平整,導致切割時容易使紙張破損,以及組裝時邊邊容易不平整,所以開始思考第二個版本。
- 第二版:由瓦楞紙版變成 160 P 的紙張
由紙版變成紙張最大的差異在於厚度與強度,由於紙張很薄所以在設計時無法使用卡榫的設計方式,必須使用折線與黏合,而在黏合的過程中也需要考量到黏合的順序,以及是否會造成封閉結構導致最後不好黏合。
這次的是設計因為要考量到紙張的強度以及變形,同時又必須考量到民眾取得的容易性,所以利用了較高磅數的影印紙,在結構上則利用折線和黏合來增加整體結構的強度。
但是因為黏合時須要拉出黏合的邊,所以在排版上面,就分成上下兩個部分各一張 A4 的大小。
最後利用了紙的可壓縮變形的特性,利用內外卡槽的方式讓下半部的上緣與上半部的下緣形成一個卡扣,並且完成可以旋轉的功能。
這個版本是最簡單而且方便的版本,然而為了追求更貼近文物原設計的結構,所以須思考如何再內增加圓筒。
- 第三版:紙質四層結構設計
第三個版本是第二版本的再設計。原本的版本底部是直接與下半部一體成形的,然而這樣的結構在黏貼中間圓柱時會很卡,而如果要有筆筒的功能,中間圓柱必須是開放式的結構,用正圓的話在強度上就會變得很弱、容易變形,所以也利用了摺線的方式,讓圓變成多邊形,以提升強度。
而原本的下半部就變成與上半部相同的設計方式,變成上下都有保留圓孔,直接卡在圓柱上。
最後在將圓柱與上半部的上緣黏合,就完成了。
這樣的結構等於上層與中間圓柱是固定的,所以在轉動時,上層會直接帶動中間的圓柱,使圓柱不會容易變形。
小結
以下是三個版本的成品合照。
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沒有了雷射切割機,在設計上多了許多的不習慣,卻也讓自己多了學習的機會,而透過這種新的學習,從新拿起了筆刀與鐵尺,從實際操作中,體會動手實作基礎功的重要性。
教育的本質是透過不同的媒介讓學習者獲得某些東西,而工具的使用不論是手工具、電動工具或是數位化工具,都只是一種媒介,最核心的價值還是在於,你是否有嘗試實踐你的想法。
透過本次的分享,希望讓大家學習不要畫地自限,勇於嘗試新的領域,或許你會發現更多新大陸。
(責任編輯:賴佩萱)
- GIF動畫從頭說起-細說翻頁書的歷史(下) - 2024/03/29
- GIF動畫從頭說起-細說翻頁書的歷史(上) - 2024/02/26
- 科學玩具-彈珠小海龜 - 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