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捍衛自己的「維修權」!手機壞了為什麼不能自己修?

   

作者:賴佩萱

 

我們今天花錢買了一個商品,理當代表我們「擁有」它,可以對它做任何使用,但還是會受到一些「限制」。

舉例來說,我買了一台車,行駛在特定路段必須遵守最高限速的規定,不能超速行駛,又如我買了一台影印機,依法我不能私下印製鈔票,這些限制依情依理,我們都能接受。

那買的東西壞了,我們可以自己「修理」嗎?大家應該會很直覺地反應「當然可以呀!」,但事實是,我們可能無法自由行使這樣的權力,因為產品的製造商會阻止你!

我們能自由「選擇」維修的方式嗎?還是無從選擇?

怎麼這麼說呢?假如今天我買了一台 iPhone,使用不久螢幕裂了,身為買家,我們會想「其他部分都沒壞,只要再買一個新的螢幕換上去就可了」,因為這樣不只省錢,也不致造成浪費。

但對於製造商 Apple 而言,為了持續營利賺錢,它極力想維持它的生態圈,因此它除了會持續向你提供周邊硬體配件如 Apple Watch、AirPod 等,軟體服務如 iCloud、iTunes、Apple TV、Apple Pay 等,一旦有關 iPhone 的所有一切故障或壞掉,它也會想要賣你「維修」。

手機廠商總想保有維修的利益,而做了各種限制。(Source

對於企業來說,掌握維修權代表的是利潤的增加,這也就是為什麼,現代的產品越做越精密,設計地很難打開或是不能打開,讓消費者一方面無法自行維修,一方面也只能摸摸鼻子找原廠維修;這樣徒增製造商利益的事,不只造成消費者的維修成本、限制市場的自由競爭,也對環境帶來浪費。

美國、歐盟推「維修權」法案

因此美國自 2012 年起,興起所謂「維修權」(Right to Repair)的概念,指出消費者應該擁有自己維修產品的權利,或是讓製造商以外的第三方維修人員能夠維修產品。

捍衛「維修權」的運動從民間開始由上推動,期望能立法保障,但大企業如 Apple 就曾多次站出來抗議,以捍衛自身智慧財產/商業機密、保護使用者隱私/安全等論點,反對讓消費者自行維修產品,阻撓法案通過。

所幸在多方支持與社會輿論下,「維修權運動」在美國有了一點曙光。今年五月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向美國國會發布一項名為「Nixing the Fix」的報告,指出企業限制消費者自行維修的作法違反交易法,並明列能漸進改善此情況的步驟。

另外隔著大西洋的對岸,歐盟已於 2017 年表示,成員國應透過法律賦予消費者維修電子產品的權利,其立意主要是為了減少廢棄物的增加,因為自 iPhone 第一代採不可分散、不可更換電池的設計後,得到許多同業效仿,使電池過了保固期後蓄電力下降,消費者在維修成本高的情況下,往往選擇以換機取代修理,使全球電子產品垃圾激增。

歐盟去年還宣布執行「循環經濟行動計畫」(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藉由推動拉長電子設備使用年限、電池可更換及零件再利用等措施,保障消費者維修的權利。

小結

美國與歐盟透過法律的方式,由上而下賦予消費者「維修權」,不僅讓消費者能自主選擇如何修理自己買的商品、市場不被壟斷、環境更永續,也或許能漸漸改變科技公司的產品設計思維。

國外的「維修權運動」醞釀許久,反觀台灣還沒有類似聲音的出現,究竟在消費者選擇購買與企業選擇提供產品與服務的權力拔河中,誰要多承擔一些成本?

PeiHsuan Lai
Lai PeiHsuan

Author: PeiHsuan Lai

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書寫故事,期望能用簡單易懂的文字闡述艱澀的科技議題、透過細膩的觀察與有溫度的筆觸,傳達 Maker 充滿熱忱的精神,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