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報導】IoT串連醫療保健,新創團隊領頭走

   

作者:羅佑純

IOT在醫療保健領域發展趨漸成熟,不論是偵測監控血糖、血氧濃度等個人生理資訊,或是用藥管理、輪椅管理等醫療安養環境的管理系統等,都有許多創新技術被開發和導入應用,解決高齡化社會帶來長期照護問題。

由Mighty Net 邁特創新基地主辦、MakerPRO協助執行的【Healthcare x IOT】智慧醫療保健創新技術研討會,5/28這天邀請到 iWEECARE 愛微科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曾軍皓、TRACMO 產品經理李思穎、RaiseHand 創辦人陳錦平、HealO Medical 設計總監邱彥凱等人,與大家分享 IOT 在現今醫療保健領域的發展現況,吸引許多醫療、保健、IOT 等領域人士參加。

創意資金 都是創業的重點

Mighty Net 邁特創新基執行長 Ray 指出,市場上已有許多健康照護的產品,軟體方面多著重在數據的感測與遠距監護的開發及維護,但是在硬體部分,其面臨的挑戰不只有技術層面,還有開發與量產上的挑戰

Ray 以這幾年邁特協助新創公司將創意量產化的經驗為例,他強調,以前認為創業最重要的是技術,但是多年經驗發現,技術並不是唯一的重點,不論是前端的創意,或是後續的行銷,其實都很重要,「畢竟創意與資金的來源,以及如何把東西賣出去,都是一樣重要」。

因此 Ray 多年來每次參展,他帶得不是自家的產品,而是創業夥伴的產品,他希望透過分享,讓這些優秀作品被看見。此外,他也預告,世大運選手村將轉型成為新創基地,他歡迎更多的創新夥伴一起進駐。

Ray分享協助新創公司市場化的創業故事(攝影:俞采寧)

體溫貼片 醫療認證難取得

iWEECARE 創辦人曾軍皓本來只是想研發出更適合媽媽、小孩子使用的溫度計,於是與朋友一起研發體溫貼片,本以為自己有技術底,這條創業路應該不難走,沒想到他們還是花了好多年的時間,才從設計走向量產,甚至拿到國際醫療器材CE、台灣的TFDA等認證。

曾軍皓除了與大家分享創業的小故事外,還有如何歷盡千辛萬苦的拿到國際醫療認證,他笑說:「這是一條很辛苦的不歸路,我們很幸運得到這麼多的幫助,我們只好硬著頭皮繼續走下去,如果你還沒開始,真的不要輕易嘗試。」

曾軍皓笑說創業是條不歸路,呼籲大家不要衝動(攝影:俞采寧)

藍牙追蹤 失智家屬的福音

對失智症病患家屬來說,當患者突然失蹤時,根本不知從何找起,只能打電話問親友,或是從住家附近的店家,一間間的詢問,因此有醫院找TRACMO研究,如何利用藍牙追縱器來尋找失智症老人。

李思穎指出,TRACMO與公家機關、便利商店合作安裝追蹤裝置,只要患者一離開家,系統就會自動通知家屬,家屬可以打開手機APP,追蹤他曾路過哪些追蹤裝置,會比起傳統的尋找方式來得有精準有效率。

李思穎分享怎麼利用藍牙追蹤器找回走失的失智病患(攝影:俞采寧)

遠距照護 血糖資料放雲端

RaiseHand 創辦人陳錦平表示,由於三位夥伴家裡都有長輩需要長期監控血糖,因此他們開始思考,要如何能用簡單的方式,將血糖資料上傳雲端,方便醫生、家屬隨時專注糖尿病患的健康,隨時提出相對應的照護。

「許多長輩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也不喜歡太複雜的操控方式,因此當初是以最簡單、方便的方式設計產品」,陳錦平指出,Sigfox不僅傳輸方便,還更省電、安全,不用擔心操作複雜或是資料被駭等問題,因此長輩只要把Sigfox與血糖機連結,當長輩量好血糖後,只要按一下Sigfox,血糖數據就能立刻上傳雲端,方便醫療人員提出相對應的照護。

「其實不只是血糖,還有上傳體溫、血壓、心跳,」陳錦平對Sigfox在遠距照護上的應用發展相當樂觀。

陳錦平教大家如何在遠端管理長輩的血糖資料(攝影:俞采寧)

智慧敷料 傷口癒合更快速

近年來糖尿病人口暴增,HealO Medical 設計總監邱彥凱以美國為例,每年有八萬人因糖尿病而截肢,但是糖尿病的傷口很難癒合,目前多以高壓氧治療,但是每做一次治療得花費一千五百元美金,價格高貴也很耗時,因此他與夥伴開始思考,如何製作出聰明的醫療器材或是敷料,加快傷口癒合速度。

邱彥凱指出,夥伴們研發出隨身型的氧氣機,不僅結合負壓與氧氣,使血流量增加百分之四百,幫助傷口排出滲出物,也方便醫生快速換藥,未來也計畫增加APP控制。此外,他也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分析,與現在市面上產品的差異與獨特性。

邱彥凱介紹如何加速傷口癒合的新產品(攝影:俞采寧)

講師分享 民眾踴躍提問

講師在台上精闢分享,觀眾在台下也熱烈回應,尤其是輕薄服貼、隨時可用的體溫貼片,更是引起多人的興趣。TRACMO創辦人Samson Chen好奇問曾軍皓,何時才發現體溫貼片需要取得醫療認證,這過程又是如何走過?曾軍皓指出,產品要進通路時,才發現非侵入型的體溫貼片竟然是被歸類在醫療用品,所以只能想辦法取得醫療認證,也因為要申請認證,還特別改變製程。

現場有位心臟科醫師詢問,如何能測得動態的核心體溫?曾軍皓認為,不論是從舌下、腋下、胯下這三個部位測量體溫,都會有差異,如何從中確認哪裡的溫度最貼近核心體溫,必須經歷更多的驗證,「不過這是未來的發展」。

台灣的資電產業與醫療體系發展的相當不錯,如今在IOT、AI、Robot等科技開始進入醫療保健的各個環節,台灣有機會因跨域合作而做出成績,這也會是民眾之福,相當期待。

羅 佑純

Author: 羅 佑純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