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報導】IISC交流論壇:智慧醫電未來趨勢與應用

   

作者:楊子嫻

由經濟部工業局推動、工研院執行的「物聯網晶片化整合服務計畫 IISC (IoT Integrated Service Center)」,在6/19(三)邀請三位 AIoT 領域的專家與大家分享智慧醫電的趨勢發展與應用,讓與會者更了解此領域的相關資訊,並對IISC計畫有更多的認識。

由經濟部工業局推動、工研院執行的「物聯網晶片化整合服務計畫 IISC (IoT Integrated Service Center)」,在6/19(三)這天邀請到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劉美君、QNAP AI 軟體工程師陳雲濤與台北科技大學電子系特聘教授李仁貴,三位 AIoT 領域的專家與大家分享智慧醫電的趨勢發展與應用,讓與會者更了解此領域的相關資訊,並對 IISC 計畫有更多的認識。

經濟部工業局副組長呂正欽指出,工業局將 IISC 定位成 IoT 產業的服務平台,新創業者在研發製作的過程中遇到困難, IISC 便能從旁給予協助。 IISC 計畫主持人張世杰博士也提到,台灣其實有許多好的設計能量, IISC 做的就是提供整合服務,希望可以幫助新創公司快速蓬勃發展。

與會貴賓合影(左三為工業局副組長呂正欽,左四為IISC 計畫主持人張世杰)(攝影:劉庭芸)

半導體發展趨勢與醫電領域應用

接著由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劉美君針對醫電應用與產業趨勢提出分析看法,她首先指出少子化與高齡化對未來醫療制度的影響,醫療人力的負擔會越來越重,數位化的醫療環境能提高診斷效率與品質,同時,行動裝置、雲端運算與大數據分析的整合應用,也將降低醫療成本,讓居家照護更完善。

「新世代的醫療系統將會藉由 IoT 技術達到全時與遠端監控,不只打破資源地域時空限制,也加速病患治療的決策時間,提升醫療品質,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她進一步表示,隨著 IoT 的崛起,各類電子裝置皆朝向互連發展,而為了擁有感知與擷取資訊的功能,醫電裝置也紛紛搭載 Sensor 以提升醫療資訊收集效率。除了剖析發展趨勢,劉美君也介紹了幾款病前病後追蹤應用與服務模式,例如美國 Proteous 開發的口服式 Sensor ,搭配外貼式 Sensor 就能記錄並傳輸病人服藥後的身體變化,透過 App 不只讓病人能自我管理,也能提供醫生更多詳細資訊做為診斷依據。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 劉美君(攝影:劉庭芸)

智慧醫療輔助診斷系統,防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QNAP是一家做NAS儲存裝置的國際公司,目前將主力放在開發NAS上的 AI 系統,希望能在離資料最近的地方做AI運算,像是醫院的資料,有時不方便放上雲端,但又需要 AI 運算,就很適合使用 NAS 。

為了落實 AI 技術到產業, QNAP 去年(2018)積極與多位專科醫生與醫學博士討論醫療 AI 的可行性規劃,並投入開發了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智慧醫療輔助診斷系統。

QNAP AI 軟體工程師陳雲濤表示,偵測黃斑部病變的有效方式是透過光學同調斷層掃描術(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取得病患的視網膜影像後再進行判讀,而 QNAP 所研發的系統,則能夠幫助醫生分類 OCT 圖像是屬於正常還是老化的黃斑部病變。這套輔助診斷系統使用 Intel 的 OpenVINO ,透過這套加速引擎優化辨識系統的速度,經效能測試後,有使用 OpenVINO 的實驗數據顯示能提高 20% 的 FPS 。

這套系統使用了來自583位病患總共23000多張的 OCT 影像,並經由醫生標記正常與濕式、乾式,再經過資料增強、影像正規化以及訓練、驗證資料,最後則是效果評比。陳雲濤不只分享實驗步驟,也提到在過程中,資料收集相當重要,不只要準確更要平均,在服務部署時,除了準確度,也需考慮速度效能的合理程度,需要即時辨識就必須仰賴 OpenVINO 的優化。

QNAP AI 軟體工程師 陳雲濤(攝影:劉庭芸)

穿戴式裝置,在家就能檢測睡眠品質

台北科技大學電子系特聘教授李仁貴以健康照護服務產業的市場構面開場,指出目前著重發展的方向,是個人專屬健康諮詢與照護方案,並從智慧醫療照護需求與痛點分析醫界現況,他說:「現在醫護人員有近一半的時間都在做行政工作,因此智慧醫療很重要的目的,是讓醫生能把手空下來去做跟醫療有關的事情。」

穿戴裝置能讓病患的生理參數在想做測量時就能馬上取得,透過與手機做對接又能即時儲存、傳輸或運算。李仁貴指出,不同裝置有不同的功能,對於長輩而言,一次要操作這麼多測量裝置較難以接受,因次希望設計一款多參數的穿戴式裝置,將手錶當成一個平台,可以測量血壓、睡眠中止症、心房顫動症、慢性肺阻塞等資訊。

「這裝置的目的並非要取代醫院機器,而是做居家快篩,方便醫生追蹤管理。」

例如睡眠問題應是現代人普遍會有的困擾,然而台灣現階段的醫療設備並不足以應付不斷增加的病患,且許多醫院都不設有睡眠中心,因此搭配裝置的開發,李仁貴也向經濟部申請計畫,和不同產業合作,發展整合性的睡眠檢測服務,提供電商導購、與保險公司合作提供互動式保單等。

李仁貴希望未來能做到一站式的服務,從睡眠初篩、診斷、保健到追蹤,並讓醫院的醫生成為種子教師,協助診所學習睡眠判斷,以此解決睡眠中心不足的現況,同時也能將人潮導購到診所。

台北科技大學電子系特聘教授 李仁貴(攝影:劉庭芸)

小結

人口結構老化使得科技導入醫療照護的需求上升, IoT 及 AI 技術的發展結合讓智慧醫療照護未來更加完善,居家照護與隨時隨地的醫療篩檢也因應穿戴式裝置的進展成為可能,醫院走向更智慧更有效率的同時,受惠的不只是病人,醫護人員也能更加專注在自身的工作。

隨著智慧醫電需求的成長,更多創業團隊與開發專案將因應而生,相信IISC的平台服務也能在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責任編輯:歐敏銓)

楊 子嫻
楊 子嫻

Author: 楊 子嫻

意外踏入Maker世界的文科生 希望能靠筆桿生活的菜鳥編輯 正在努力摸索探索這個新領域 堅信文字的溫度能夠感動人心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