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筱茹
面對高齡化時代的來臨,醫療產業扮演的角色日趨重要,加上物聯網及AI技術的發展,提供「醫、護、病」三方無縫溝通。智慧醫療的應用,如何讓醫院的服務變得更有效率?在智慧醫療的交流論壇中,五位正在推動相關醫療科技的社群達人們,與大家一起探討「智慧醫療」如何與家庭及醫療場域進行結合!
STEA+Medicine,跨領域的智慧醫療進行式
「現在長照的現況欠缺什麼?除了基本照護,是否有其他發展的可能?」楊智惠副院長分享她今(2018)年5月底在高雄生醫展的參展經驗,該展覽共有20家的廠商參展,各家皆展出臺灣最新智慧醫療技術與產品。其中,在智慧醫療主題館裡,則有展示最新的智慧病房設備及應用;從智慧藥櫃、點滴自動偵測系統、蒐集智慧醫療大數據的雲端系統,到能記錄心跳血壓、直接呼叫護理站的電子醫療白板,這些皆為科技智慧醫療應用的最佳案例。
而楊副院長也提到,目前義守大學創新基地的智慧機器人,除了能夠陪伴長輩跳中醫「八段錦」養生操之外,也能運用兩萬筆的醫療相關數據,在後臺進行AI運算、前台裝設健康雲,讓每台機器人的頭腦都裝載著主人的醫療狀況資訊,進而進行疾病預測及分析,更有效地進行醫療判定與檢測。
創新醫療裝置,讓醫療服務更有效率
李仁貴教授表示,現今的醫護人員每天會花上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溝通上,不僅大大損耗醫護人員可運用的時間,同時也增加醫療成本與負擔。因此,李仁貴教授強調,醫護人員一定得把雙手空下來,才有辦法執行更多的事情。若要解決此問題,院內與院外的服務就必須連接並整合,例如將診間、檢驗、領藥的報到系統整合起來,或是在APP上進行預約掛號。
醫院必須盡可能的讓可運用的資訊透明化,使得訊息傳遞更即時,以提供醫、護、病三方的無縫溝通。為使醫療服務能更有效進行,透過多參數整合、無線傳輸以及創新的設計,李仁貴教授團隊研發出一款穿戴式醫療器材,功能包括居家篩檢、院外監測、隨時量測和居家自主管理。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通過FDA認證,如今正式上市。
然醫院與家裡都屬於室內場域,因此穿戴式裝置必須結合可用的室內定位系統,搭配APP應用,才更能掌握被照護者的行動與身理狀態。為了克服室內定位問題,Sco Lin透過開發Simple Care,藉由場域的結合,以記錄家中長者的照護狀況,解決每日作息記錄問題,也能減輕照護者的壓力。此外,該系統亦可把定位數據經過大數據分析,來傳到手機群組,如此便能讓家人在遠端就能掌握家中長者的狀況,甚至能解決獨居長輩的長照問題。
3D列印應用大放異彩
醫療資源是醫療服務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三遞公司劉俊甫經理表示,矽膠擁有廣泛的溫度範圍,以及抗油抗酸的彈性材質,能夠應用在許多產業上。該公司開發的FAM 3D列印技術,便利用矽膠創建出全彩模型,觸感較類似於皮膚,提供醫療產業逼真的手術模擬體驗、手術縫合訓練、義肢和操作植入的輔具,如此可提升醫療專業技能並降低手術風險。
3D列印技術不僅在醫療教具上有擬真的幫助效果,甚至能夠做到義肢客製化的境界。台灣神手陳俊志的「有搞頭實驗室」團隊,讓肢體有先天性缺陷的人在經過醫療評估後,可透過3D列印技術,來開發電子義肢、肢體復健,並且提供客製化的服務。
陳俊志向大家分享,他們的技術幫助了一位在台中的朋友,能夠透過義肢來撥動和弦、演奏吉他、敲打鼓面,進而實現了他的夢想!此外,他們也開發出AR復健義肢,在手套上裝設感測器,讓患者在家中穿戴Armature進行AR遊戲復健,在娛樂的過程中也能提高復健效率!
結語
從院內的智慧病房、輔助的擬真醫療教具,到貼近生活的健康促進手環、家中長者的照護定位系統、實現夢想的復健義肢,皆可看出科技的進步,已幫助醫療產業往前邁向一大步。而以病人為服務中心的醫療照護服務,成為當今智慧醫療的重要趨勢,透過科技產品與創新技術,將讓醫療資源應用更有效率!讓智慧醫療的發展更加落實!
(本文轉載自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原文連結;責任編輯:葉于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