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專訪】機械結合人性,長照不再冷冰

   

作者:Emily

此次邀請到義守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楊智惠教授接受專訪,同為南科AI ROBOT自造基地智慧醫療主題社群召集人和衛星基地召集人的楊智惠可謂Maker的最佳註解,除了有優秀的學術背景、洞悉現有大環境的敏銳觀察力外,更有絕佳的行動力,完全體現「知行合一」的Maker精神,此外,楊智惠親切的態度,更讓整場訪談歡聲笑語不斷。

楊智惠教授親切的分享計畫內容。(攝影:簡崇哲)

發現需求,消弭南北資源不均

會接下社群與衛星基地召集人一職,除了本身對這方面的熱忱外,楊智惠教授看到了台灣發展的潛力,同時也清楚南部地區面臨的困境,進而從問題中發現需求,訪談中提到了以下三點:

1.南部人口結構老化: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17年底數據(如附圖),北部人口老化指數97.1,南部人口老化指數124.4,明顯可以知道南北人口結構的組成差異,相對來說南部老年人口照護的需求更為急迫。

2.交通不如北部便利:

因為城鄉間的差距,南部交通建設不如北部完善,許多偏鄉地區的長者就醫路途遙遠,顯現了居家照顧的重要性。

3.對長照的刻板印象:

許多人認為照顧長者是外勞的工作,而不願意屈就,如何科技化、智慧化減少這方面的人力需求和現有醫療人員的工作量勢在必行,楊智惠於這點提出了將現有的穿戴式裝置結合護理站,直接的追蹤病人生理情況並數據化記錄的方式。

 

「台灣的醫療是全世界第三名,亞洲地區第一名,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也很厲害,結合半導體產業和智慧醫療,可以讓台灣這個小地方有很大的發展。」楊智惠對台灣的軟實力相當看好,思考著如何運用義大、南科和社群的資源來共同合作,系統性的做到智慧預防、智慧住家、智慧社群、智慧經紀人等目標,解決南北差異的問題,讓大家看到南部的發展。

本圖可知南部人口結構明顯嚴重老化。(製圖:Emily Chang;資料來源:內政部)

「STEAM」計畫,跨界的整合

「為什麼機器人一定要由理工科系的人來做呢?我們醫療人不行嗎?」楊智惠再一次的從問題中發想,提出了「STEAM機器人創新自造衛星基地」計劃,五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著: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Art(藝術)、Medicine(醫療),不只將醫療帶入,更融入了科技美學的部分,欲推動跨領域和跨界的整合與激盪,共創出社區全人照護系統。

提到整合的重要性,楊智惠舉出實例:「我們團隊中工程師們做出了機械手臂,我說何不讓它來寫書法呢?何不加上辨識功能讓它還能寫上不同字體的書法呢?我拋出問題讓工程師們去解決,但身為醫療人,我可以解釋這機械手臂可以做到精細的動作。而這便是載具、AI、創意發想的結合。」

健康照護,以人為本出發

有些人會認為何不等工具設備全面買齊後再開始應用開發,但楊智惠相當注重行動力,認為以現有資源評估可行性及成效後便能夠著手進行,傾向從實作中不斷地修改發想的方式;目前醫療圈中擁有的3D列印機除了現行牙科、骨釘、骨板上的應用外,楊智惠還協助業界以商業形式發展客製化智慧輔具,同時在Maker AI輔具這塊相互配合。

在這些機械載具的製作上,楊智惠相當注重「工程結合人性化」的發展,希望產出的東西能和人們有所互動,於2018高雄生醫展展示的中醫機器人和VR唇顎裂手術體驗,便可見楊智惠的用心;中醫機器人療癒的外型與人共舞,從病人的心理層面發想治療;VR唇顎裂手術體驗,則是提供情境,讓人們實地操作演練縫唇顎裂的手術。

楊智惠教授積極的推展行動讓人相當期待義大衛星基地之後的發展。(攝影:簡崇哲)

結語

整合與人性化是楊智惠教授不斷提到的兩大重點,她廣邀業界、法人和義大醫療團隊合作,從現有環境的不足中思考著如何跨域應用整合,並追求在每一次的會議中都要有所進步、展現成果,好吸引更多方面的人才加入,欲打造人性化的社區全人健康照護系統。

未來也希望發展健康照護機器人,除了能光學感測病人狀態外,楊智惠期望做個有「腦」的機器人,運用健康醫療大數據推測出人和環境的相關聯性,以區域、男女、族群等資料分析,提前做到疾病預測的工作,讓機器更貼近人性,而不是死板地單一運作。

(本文轉載自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原文連結;責任編輯:葉于甄)

Emily
慧芳 張

Author: Emily

畢業於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熱愛旅遊,享受在旅遊時實地探訪一點一滴認識新的地方;加入MakerPro希望能和旅行一樣透過實際參與活動和訪談獲得新知,以自己的文字帶領讀者一同進入自造者的行列。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