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敏銓
10月初的時候,網路傳出一則消息:HWTrek準備熄燈了!
HWTrek是何許公司呢?他們於2014年1月在台灣成立,那時正是全球硬體創業潮因開源硬體、Maker運動及群眾募資興起而開始高漲的時間點,他們因看好硬體創業與硬體製造之間的需求存在著極大的落差,因而成立了這家公司,定位在這兩端扮演「媒合」的角色。
而這個時間點,正好是自己離開前職,全心關注台灣Maker運動與硬體新發展的時間,一路上與HWTrek時有交集,也算清楚他們的發展歷程。
他們一開始是在台灣起家,曾認真走訪台灣各大代工廠,並取得加盟意願,接著花了不少錢到歐美新創圈宣傳這個平台,也確實吸引了不少硬體新創團隊想接口製造端的服務,但當串上台灣廠商時,卻處處碰壁 - 沒幾家真的願意接下這些不穩定的小單。
這該是他們後來整個重心都移往中國的一個主因(另一原因是投資人也在對岸)。
從生意模式來看,HWTrek似乎是在賺新創與代工加工廠間的媒合仲介費及PM管理費,但該公司其實是創投的背景,做這門事業的出發點該是想藉由大量的案源來找到合適的投資標的,在更早期出手,換取賭到獨角獸的龐大回收效益。
但看起來,這個算盤並沒有打響,想從硬體新創的投資上取得回報或許可行,但口袋要夠深、氣要夠長,即使曾募到不少錢的HWTrek也撐不過這死亡幽谷的考驗。
而回歸到新創媒合或PM管理服務,對硬體創業團隊而言,這個需求仍是強烈存在的,但其本質在於”原型轉可量產產品”及”小中量製造代工”的Knowhow,而非投資,這也是HWTrek的弱勢 - 對設計加工服務的專業技術能力不足,更明白地說,是「養」的專業PM不夠多。
HWTrek是提供了一套線上媒合平台,但大多歐美硬體新創連當面溝通都不一定說得清自己需要的規格,想靠平台來媒合溝通,離現實是有相當大的距離。
事實上,這幾年持續在Maker to Market這議題上關注和下功夫,已看到愈來愈多海外硬體新創選擇台灣為代工夥伴,特別是一些規格特殊或需跨域整合的創新案子。這也證明台灣的「硬實力」仍有很好的條件來承接全球硬體新創的需求,但要把這種「承接」做順做通,關鍵恐怕還是在「軟實力」的人身上。
什麼人呢?第一種人是能聽懂新創在設計上的需求,又能協助他們找到適合的設計業者(工設、機構等)及代工業者(模型、模具、成型、電子系統、組裝等),並與他們溝通需求的人,說穿了,就是HWTrek養不夠多的的專業PM人才。第二種則是能將創意原型轉成可量產產品的設計人才,特別是EE、ID、ME三種人才。
這樣的人才在別的國家難找,但在台灣卻不算少。這些人大多已有一份不錯的工作,要他們轉職服務新創,頗難。不過,有不少人跨到了Maker圈,願意用自己的時間來玩東西,而搞定新創不夠成熟的專案,對他們可能是好玩的事。如果有一套Crowdsourcing的機制,或許就能善用他們的能力來填補這個空缺。
怎麼做呢?還在嘗試。
- Wearable AI Chatbot裝置搶佔市場你會買單? - 2025/01/15
- 【從科幻到現實】勾勒AI未來情境 Part 2 – 以假亂真的AI世界 - 2025/01/10
- 【從科幻到現實】勾勒AI未來情境 Part 1 – 迎接AI服務時代 - 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