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報導】長照醫療與智慧科技的撞擊

   

作者:葉于甄

衛福部在2007推動長照1.0的十年政策計畫,透過居家、社區的長照資源服務,讓長照除了請外籍看護、入住醫療機構外,讓長期照護的問題能有更多不同選擇的解決方式;今年六月長照2.0正式啟動,除了改善長照1.0的缺失以外,服務對象也將擴大。長照議題開始在資訊通訊領域上逐漸發燒,與醫療體系、照護系統間相互整合,將長照醫療帶入物聯體系中,試圖解決在長照上一直以來面臨的問題。

「許多醫師都不知道病患在家裡的狀況,在宅醫療容易在病患家中發現許多生活問題,生活照顧才是挑戰。」在宅醫療學會賴曉虹醫師表示對於需要長期照護的病人來說:「家是最好的病房」,在台灣長照的個案中多以失能與失智為主。目前在照護的問題可以簡略的區分為四類:

  1.  獨居:獨居老人的照護問題
  2.  老老照顧:年邁的兩個老人相互照顧
  3.  中年子女:放棄自己的事業,回家照顧年邁的長者
  4.  機構:機構彼此間的串連問題

賴曉虹醫師提出在宅醫療所面臨的需求與挑戰(攝影/歐敏銓)

「在宅醫療照護」是在長照計畫中重要的推動項目,賴曉虹醫師認為「在宅醫療照護」必須包含「照護」與「生活資源」兩個層面。就廣義的「在宅醫療照護」而言,應是一個社區的總體營造,透過在宅醫療體制的建立,讓社區居民建立守望相助的機制,進一步成為「共生社區」的媒介。

賴曉虹醫師表示「社區醫療」有其存在必要,是要解決這些照護的問題以及照護者背負的壓力。找出社區內部的供需,將這些供需做連結,提供長照與醫療的整合性服務,讓醫療團隊到家中進行照護,使社區照護網絡更加綿密。

因此,在宅醫療需要各種不同專業人員一同組織,結合不同領域的人群時,需要建設一個讓各專業與被照護者的家屬都能溝通的平台;透過科技的技術,讓個案資料能在雲端上建立大數據的資料庫,使得醫生在診斷時能更了解病患在家中的日常狀況。當科技進入在宅醫療體系,為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取得平衡,讓照護的工作不再只是家屬或是個人需要面對的壓力。

在宅醫療學會期望病人能夠在家生活,翻轉病床(攝影/歐敏銓)

賴曉虹醫師為「在宅醫療服務」下了一個美麗的註解:「在宅醫療服務的源頭就是支持病人做自己。我們願意盡所學,幫助每個人活到最後一刻,都活得很真、很美!」

穿戴式醫材開發與智慧醫療照護的發展

「要解決問題必須從源頭開始,大家看病都想到醫學中心,在地區醫院和區域醫院就會呈現醫療需求不平均的狀況,要將醫療資源智慧化,就需要從醫學中心開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電子所特聘教授 — 李仁貴表示,台灣在醫療體系上面臨的問題,彼此間資源串連不夠緊密,醫院本身後端的硬體也不夠完善,在醫療照護上面執行時也會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李仁貴教授認為開發穿戴式醫材擁有發展潛力(攝影/歐敏銓)

在醫療照護的發展上,醫生與病患兩端都有問題需要被解決。在醫生的部分,有兩個問題:第一,當醫生看不到病患(家中情況)時,要怎麼解決醫生平時收集不到的資訊?其二,當醫生看診時,從病患那裡收集到的資料是否可以快速、方便的呈現?在病患的部分,當病患回家後需要將資料傳回醫院時,往往是使用電話的方式傳遞資料,其原因在於許多病患來自中低收入戶,家中沒有寬頻網路,而並沒有一家電信業者願意提供低廉的寬頻網路給這些病患,以進行資料的傳輸。

李仁貴教授提出穿戴裝置可能是解決當前問題的好選擇,讓病患並不會因為戴了手環而感覺被標籤化,同時也能讓生命訊號或是heathly date進入醫院的系統中。穿戴裝置提供的資料必須是有意義的,像一直被觀測的生理現象,例如:血糖、血壓、心電圖、呼吸、體溫等,而且這些測量必須精準,不準確的資料對於醫生來說等於沒有用。而這些date必須進入醫院的私有雲端上,醫院有責任保護病人的資料安全。

穿戴式產品的發展圖(圖片來源/李仁貴教授簡報)

透過多元且附帶簡易介面的測量裝置,讓病患可以更容易地掌握自己的生理狀況;輕巧攜帶方便的特性,同時具有連續測量的功能,並結合雲端以及大數據的分析,讓複雜的照護服務能更加完善。將電子儀器放進衣服中,讓環境的sensor和身體結合成為一個指標,這樣的技術需要跨界的合作,CaaP 需要更多材料與電子、醫工及紡織專家共同投入,在這過程中經驗的累積是致勝的關鍵。而穿戴式醫材法規認證,將成為未來在發展上重要的門檻。

穿戴式醫材需要結合跨領域的結合,共同開發(圖片來源/李仁貴教授簡報)

穿戴式醫材的下一步就是電子紡織品的技術發展,李仁貴教授認為未來的趨勢在於「服務有感、量測無感」,而服務平台與社群分享使用者經驗是讓醫材熱賣的核心所在。

如何建置居家照護智慧化系統

如影科技透過iMOST的隨行安全管理系統以及Wukong的健康管力系統,讓照護的可能變得更大,實現在地老化與智慧化服務。

如影科技總經理游若文分享透過科技的協助,讓照護工作能更加有效與減輕照護者壓力(攝影/歐敏銓)

如影科技總經理游若文提到智能化是能夠用來減輕照護者負擔的服務項目。第一,緊急求助:設置隨手可得的緊急按鈕,讓家屬與社區人員都能立即收到通知並給予立即的協助;第二,預防走失:近年來,老人走失的案例不斷升高,為了讓輕度與中度的失智症的病患,可以自在的生活,在走失風險中取得平衡,如影科技的系統設置了病患若遠離活動範圍,家屬會獲得通知,亦可透過歷史足跡,追蹤走失的人。

iMOST 能提供給照護者的幫助(圖片來源/如影科技官方資料)

在日常生活上,生理的安全監測、測量與記錄觀察,提供被照護者與家屬更便利的操作,不需要改變原來的測量模式,同時透過數位電視盒上的攝影機來形成不同生理測量的連結。而遠距視訊的技術,也能讓家屬隨時透過從雲端連接到手機app,隨時注意家人的狀態。

從如影科技的角度來說,「科技無法取代人的溫度,而提供照護者及家屬工具,才是我們的目的」。專業機構人員可以透過系統的建置,更容易追蹤、關心自己手上的個案,讓個案感到安心,也能讓家屬們放心。

Simple Care 開源智慧長照計畫與應用

Simple Care 開放長照智慧系統社群召集人Sco Lin因為工作關係,與媽媽分開住,但身為兒子的Sco總是會擔心媽媽一個人獨居的安危。平常Sco的媽媽在早上時,都會出門買東西,通常會花上15-20分鐘,而在上班的Sco也無法時時刻刻注意老人家的動向,如果發生什麼意外,就無法立即作出應變。所以Sco希望透過透過室內定位功能,掌握家中獨處長者的位置,當出現非日常的現象時,就能及時發現並立即處理當下的狀況,於是開始有了Simple Care開源智慧長照計劃。

Sco Lin的智慧長照計劃期望能應用更廣泛(攝影/歐敏銓)

智慧長照計畫被用來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是每日生活作息的紀錄;第二是減輕照護者的壓力。透過IP Camera(無線監控)的系統以及類似Google 定位系統的室內三角定位模式,讓照護者可以容易掌握家中長輩的情況。

Simple Care的應用能使用AI的技術來分析家中長輩生活作息,或在幼兒園或是安養院人員定位超出一定範圍時的警示;而智慧燈座裡有LoRa的模板,可作為小孩或是寵物的追蹤器;同時也能以帶有調光功能的LED燈泡做情境調控。若運用在室外,可以設置在遊樂園內,當小孩與爸媽走散時,遊樂園的工作人員可以透過系統協尋。且Simple Care也有智能保全的功能,能為辦公室的財物進行定位。

室內定位功能的應用(圖片來源/Sco Lin簡報)

在Simple Care中用來感應的主機可以換成其他東西,不一定是燈座,也可以是攝影機等,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做變更。在不同場域之間的結合,讓不同面向需求的人達到滿足,不過多數還是會應用在在老人看護以及幼兒照護上。

小結

此次活動上台分享的四個講者從不同面向,為台灣逐年老化的人口現象,試圖提出一些解套方案。透過這次的活動,除了讓大家了解到長照目前面臨的困境,以及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同時也看見一些應用科技的方法,使得生活不再是一種沈重的牢籠。「科技是來輔助人們生活,而非取代」,藉由這些應用,讓照護者的身、心理的壓力都能獲得減輕,也讓被照護者能夠更自在安心地生活著,期望未來在智慧長照中,還能看見更不一樣的解決方案。


◎加入我們的Line,獲得更多及時文章更新&活動資訊→

加入好友

葉 于甄

Author: 葉 于甄

熟悉善用人類學的田野觀察方法,透過書寫和影像紀錄讓他人了解世界不同的面貌。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