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科技館直擊】創新科技帶動藍海商機

   

《2018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在9月27日於世貿一館盛大開幕,其中「未來科技館」的科技專案成果展區,是經濟部技術處集17個研發機購的最新技術成果!其中包括智慧機械、AI人工智慧、區塊鏈、智慧醫療等技術的進展,開啟新世代的商業模式。在「未來科技館」中區分成四大主題,分別是生技醫療、智慧生活、智慧製造、數位服務,各有著豐碩的成果。跟著MakerPRO特派記者的腳步,一探展館中的精采專案吧!

智慧醫療新躍進

由工研院研發的台灣第一片大尺寸的高度解析平板感測器,可以提供影像端的硬體接收、影像呈現、重建與分析,亦或著是動態與相位的影像模組技術,可以運用在醫療檢測上,拍攝一些難度較高的器官,使得醫生判定更加準確,像是軟組織、乳房X光檢測等皆可以利用這項技術,同時也可以協助國內的面板廠商、感測材料業者可以邁向更高階的影像醫材市場。

工研院所開發「大尺寸數位X光平板感測器」(攝影:歐敏銓)

除了大面板測器可以協助醫生更加準確地判定之外,藥物的開發在醫學上也是一個重要領域。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正在推廣核醫分子影像技術(利用微量且短半衰期的放射性藥劑(或示蹤劑)反映體內生理、生化變化以達到疾病診斷及治療目的)。而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則透過生醫影像的研究開發平台,提供產、學及醫界,進行藥物開發、臨床前驗證等所需技術及相關諮詢服務,加速新藥的開發時程,讓病患能得到更好的治療。

傳統產業再進化

台灣過去是製鞋王國,由於製鞋的過程中,多半需要人工來進行,而打粗(將鞋面黏合處打磨變粗,提升黏合效果的工序)製程是在製鞋中最需要人工的步驟,需要判定鞋子的材質,所需打粗的力道也不同,經驗老道的師傅才能勝任,這是機器難以取而代之,使得許多鞋業紛紛出走至勞動成本較為低廉的東南亞各國。如今傳統產業需要再進化,金屬中心研發了鞋底自動打粗系統,將鞋面的製造過程,由原先手動打粗的製程,升級為全自動化。

以光學進行掃描,判斷鞋型輪廓,同時也在打粗工具上,加裝力量感測器,可讓機器判斷所需的打粗力度,達到製程自動化的效果。透過自動化製程,讓整體的生產效率提升36%,未來也可應用於自動研磨產業與皮革切割產業。

紡織業過去也是傳統產業鍊的一部分,如今加入智慧科技的運動衣,搖身一變,成為智慧生活的好夥伴。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打造全球首件專業級的三鐵運動智慧機能服,這件智慧運動服是採用輕量、高彈性,且有著吸濕快排的機能性布料製作,結合了心電與肌電感測技術,讓穿戴者能在運動的過程中,可以清楚了解自身的運動強度、肌肉收縮強度與卡洛里消耗量等生理資訊,讓使用者可以依據獲得的數據,做為提升與改善運動效能的參考。

智慧機能衣有效提升運動效能(攝影:歐敏銓)

智慧生活好夥伴

科技是為了協助人們有著更好的生活,因此在智慧生活這個領域中,不斷推出新的專案與產品,試著讓人們透過科技有著更加便利的生活。

環保意識的抬頭,自行車的使用率也逐年升高。為了讓使用者能更加省力,電動輔助自行車隨之上市,但目前市面上的電動輔助自行車,在摩擦力較小、較為平滑的路面行走時,常因驅動力過大,而造成打滑現象;而爬坡時,也可能因為摩擦力不足而造成滑坡的危險。於是,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便開發了有雙馬達驅動力之電動輔助自行車,可說是自行車界的「四驅車」。在一般泥濘地面,抑或爬坡路段都具有較好的越野能力,同時也搭配智慧調控的功能,判斷爬坡坡度來自動調整前後輪輔助力分配,讓騎自行車能更輕鬆、優雅自在。

電動輔助自行車(攝影:葉于甄)

除了電動輔助的自行車,自動駕車也是未來交通革命的一大發展方向。車輛研究測試中心所開發「光達暨影像融合之類行人辨識系統」,這個系統猶如車輛的雙眼,結合攝影機與光達為感測器,藉著空間校正將光達點雲資料與影像資料融合,讓影像進行識別類行人 (行人、機車、腳踏車),同時也會針對點雲分組,來偵測並計算障礙物距離及位置。直接在自動駕駛的車輛上就能實現即時運算 (Real-time) ,可進一步讓自駕車進行決策與控制,使得自動駕駛的可能,更進一步。

「光達暨影像融合之類行人辨識系統」將自動駕車更往前推進(攝影:歐敏銓)

開啟商業新模式

資策會與工研院這次共同開發了「Big-Token區塊鏈數位資產管理服務」,提供各項不同的企業以區塊鏈技術,建立數位商品行銷應用,協助品牌或是行銷業者發行區域的代幣,而代幣同時也能跨區的進行轉換,消費者可以不用受限於空間和時間上,進行不同區域店家的消費管理,立即性的進行跨平台、跨店的數位資產交換。物聯網與區塊鏈的整合應用,打造一個小型鏈結與大市場間的橋樑,加速下一個網際網路世代的創新生態。

小結

「未來科技館」中除了上述介紹的專案以外,還有石資中心利用礦物質分離調控技術,開發出的「水資源健康促進應用服務系統整合開發」或著是鞋技中心透過互動式玩具積木,開發出操控方式結合穿戴裝置的「雙輪自平衡積木玩具」等共45項科技專案成果。在科技進步的同時,思考如何運用這些創新技術,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時也開發出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帶動台灣產業升級。

(特派記者:歐敏銓、葉于甄)

葉 于甄

Author: 葉 于甄

熟悉善用人類學的田野觀察方法,透過書寫和影像紀錄讓他人了解世界不同的面貌。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