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波、歐敏銓;攝影:歐敏銓
本次交流會在台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TO.GATHER空間舉辦,邀請了北、中、南部Maker社群領袖、教育圈代表、產業代表,針對南部「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發展方向進行建議、盤點及整合現階段相關主題與資源,並形成未來合作推動的共識。
與會代表名單
- 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陳錦裕副組長、曾信耀專員;
- Star Fab陳威州總監;
-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尤崇智博士、簡麗文管理師;
- TO.GATHER自造者樂園創辦人Lex Yang;
- 臺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王逸峰總經理;
- 南台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謝銘原教授;
- 成功大學研究總中心林天柱博士;
- 長榮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陳建邦主任;
- 南台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王文雄主任;
- 南臺科技大學電子系李志清助理教授;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視傳系許喬斐教授;
- 台灣大學D-School吳昱達主任及劉建成副組長;
- 鋼鐵人實作聯盟召集人Greg Tsai;
- 享實做樂創辦人謝昆霖;
連結既有資源 延伸嶄新創意
交流會一開始請到南科管理局陳錦裕副組長代表致詞,他開門見山的表示,南科廠商每年能創造相當高的產值,園區內也是人才濟濟,但若談到由下而上的創意與實作,還是需要與在地社群串連。
「你們是最有熱情、有想法的社群推動者,而我們擁有產業力量,兩邊如果能接軌,應該能開創出很不一樣局面。」
因此,科技部提出了《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的想法,並準備投入預算來進行,但該怎麼做才能落地,南科這邊還希望多聽聽社群賢達們的意見。
要將「AI、機器人、創新、自造」四個元素放在一起並不簡單,負責整合各方意見的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尤崇智博士表示,這計畫的願景包括:
- 讓自造者帶著頭腦來基地即可實現夢想,帶動自造實作風潮
- 結合 AI 技術,打造國際旗艦型的智慧機器人自造者基地
- 建置科研等級開放式創新平台的自造者基地,孵育下世代新科技產業人才,進而成立新創公司
- 作為AI感知、互動機器人各部件開發的試煉場域
- 四年後達到收支平衡的經濟規模,建立未來可自主營運的經營模式
在落實的作法上,未來將以科學園區為中心自造基地,同步串連南部數個衛星自造基地,由中心基地提供資源給衛星基地,並由衛星深耕培育實作人才及亮點專案,送至中心進行進一步的加速輔導,與市場、產業做介接。
跨領域的自造 跨世代的人才
接著由社群及學界代表提出建言,一些有共識的意見整理如下:
1. AI、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分開來看各有其意涵,混在一起就很讓人困惑,希望能有清楚的訴求與行動方針,最好能定出階段性的目標。
2. 希望這會是長期性的計畫,否則經常是事情做了一半,政府資源一抽手,就無疾而終。而不論是創新、教育或科技研究,都無法短時間看到成效。不過,也能盤點南區已在進行的相關技術開發或專案,提供資源或給予輔導來加速發展。
3. 舉辦比賽是個激發熱情與加速學習的方式,因此在這計畫中導入比賽是無可厚非的。但若缺乏比賽背後的精神,變成只是為比賽而比賽,意義就不大了。
4. 與在地、社會議題結合,用較長時間、有方法(如設計思考)的營隊型式(如自造松),進行跨領域人才的整合,一起來提出可行解決方案。
5. 市民提問題、Maker解問題:導入FabCity的市民共創概念,讓南科這計畫更「有感」、「有用」。
6. 這計畫有建起從創意到創作到產品到商品的一條龍管道想法,但這又可分為Zero to One, One to MVP, MVP to Market三個階段,各有不同的輔導與資源需求,而One to MVP可以說是決定能否商品化的關鍵,建議南科能整合資源及設計出一套「硬體加速器」計畫來因應。
7. 建立線上自造基地平台,這涵蓋自造專案的分享、討論、進度管理,甚至是市集功能;人才庫;設計製造服務資源平台。
小結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大家雖提出不少質疑的想法,但願意來、願意說,都出於對這個計畫的有期許、希望這是一個與地氣相接、有實際作為的利民計畫。
事實上,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把科學園區的產業力量和在地社群與學界串連在一起,而在確實可行的規劃下,一步步穩健地走下去。
- 集資量產自製樂器,獨立音樂圈的創客新星 - 美秀集團 - 2018/08/30
- 當區塊鏈遇上物聯網,串起未來智慧生活 - 2018/07/16
- 智動創意跨域呈現,中科推出 Pickathon 機器人競賽 - 201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