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睨
FLUX 是一款由平均年齡僅 23 歲的台大學生團隊研發設計,集 3D 列印、掃描和雷射雕刻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 3D 印表機,同時也是 2015 年新創圈媒體與群眾募資界的鎂光燈寵兒。不僅在 Kickstarter募資平台上 40 天內成功募得 160 萬美金,銷售到全球 64 個國家,還刷新台灣的硬體募資額最高紀錄,並獲得多國科技媒體的專訪,以及矽谷資深投資人的一片看好。
然而,募資成功及受到媒體追捧,並不代表他們的事業從此一帆風順,事實上,募資結束才是最嚴苛挑戰的開始。FLUX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柯軒恩深有感觸的表示,這一路走來其實跌跌撞撞地,但也真的學到了硬體創業該知道的許多事情。
群眾創作時代,使用更直覺的硬體需求出現
「這個時代設計的門檻降低,所有人都有創作的潛力,但是用來把創意產製成物品的器具,還不夠直覺。」柯軒恩回想當初研發的契機,就是單純希望能讓任何一個有點子的人,不再需要額外學習工程或生產等技術的情況下,就有能力簡單、優雅地把創意化為現實。
於是資工背景的他,拉上機械系的好友,也就是後來 FLUX 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的游雋仁,與幾個設計、營運領域的朋友,就開始這個軟硬體整合的計畫了。從來沒有做過電子產品的他們,初生之犢不畏虎的以「每個人都能使用的 All in One 3D 印表機」為目標,開始設計產品。
第一次群眾募資就上手,籌資方式重點多
FLUX 團隊一開始研究 Kickstarter 時,發現平台限制的募資門檻並不高,大約是五萬到十萬美金,似乎很容易就可以達標;直到實際走完一輪生產流程後,該團隊才發現這樣的募資金額根本入不敷出,幸好 FLUX 有事先估算,才避開了這個問題。
柯軒恩表示,其實創業團隊自己的商業模式成熟後,可以考慮離開群募平台獨立集資,不僅可以省下平台手續費,更可以免去時間與資訊上的限制;但少了平台的加持後,團隊需要更注意金流系統以及「客群從哪來」等問題。
對創業者來說,群眾募資的金額常常只達到損益平衡,且募資達標時就是真正忙碌的開始,產品承諾出貨的時間,每延遲一天都是多燒一天的錢,心理成本也會隨之增加。所以團隊可以考量更多元的方式來分散風險,比如找個投資人。
對此,柯軒恩認為投資人其實不太會投資單純的硬體產品,所以想吸引資金,就必須為自己的產品附加額外價值或是服務;以 FLUX 為例,它吸引投資人的優勢就在於 3D 列印機延伸出的創作者社群,以及未來用料或是組裝器材的附加價值。
從摸索到熟悉,每一步都是血淋淋的經驗
在打造 FLUX 之前,整個團隊其實從未有生產製造經驗,所以幾乎是從零開始認識台灣的製造業。
柯軒恩自嘲,其實團隊當初的想法很單純,只想做出產品跟大家分享,殊不知他們低估了從畫出生產圖、實際製造到完成檢驗、再到出貨銷售階段所要花費的時間與資源成本,尤其在完全陌生的量產流程上,花費了很大的心力。
為了熟悉生產流程,並做出合乎預算與品質的產品,整個團隊不厭其煩地在網路上搜尋資料,仍找不到相關訊息,這才發現台灣的製造業雖然很蓬勃,但幾乎沒有文字記錄或分享。
「創業過程中你會發現,很多 Google 不到的東西,其實直接用問的比較快。」柯軒恩笑道,團隊當初花近半年時間一家一家接觸詢問,才終於在台灣找到願意承包製造的業者。
在不斷嘗試讓 FLUX 走向生產的過程中,團隊學到很多硬體創業的「眉角」,除了軟硬體設計在產品組裝上的 SOP 規劃及系統測試、發展更直覺的建模軟體「FLUX Studio」、電路保護的用料扎實度,以及在可動件與傳輸口上不斷測試的技術面,還有稅務金流、國際物流與客服系統這些他們並不熟悉的行政營運層面。
「其實,任何硬體每增加一個功能,服務複雜度就會增加 20%,」柯軒恩這麼說,「我們最後花了五、六千個小時在處理大家提出的問題上面,就更別提國際物流跟各種稅務了。」這些技術面以外的部份,都是想做硬體創業的團隊應該估算,卻最容易被忽略的隱藏成本。
改變世界、加速世界創新的速度
回歸創造FLUX 的初衷,柯軒恩分享了一封來自 15 歲男孩的感謝信,信中表示 FLUX 的出現,激勵了他自造生產的可能,而這就是 FLUX 最核心的精神!
現在 FLUX 打造了自己的使用者社群,進行分享與交流,而透過降低生產製造的門檻,這台 3D 印表機創造的不只是募資與銷售上的奇蹟,更是許多Maker們創意誕生的可能。
(本文整理自《【Maker to Startup】自造者創業加速論壇》柯軒恩的演講,主題是:「這一路,我們如何打造FLUX?」)
請點擊演講分享影片:
- 【創意實踐】動手寫程式 玩轉 micro:bit - 2018/01/25
- 【Maker Meets The Future】2017自造未來影響力論壇,豐盛落幕 - 2017/12/06
- 【Maker to Market】走向硬體創業這條路 - 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