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r to Market】走向硬體創業這條路

   

作者:陳睨

隨著近年來創業資源和補助變多,群眾募資也隨之興起,許多自造者們開始嘗試將自己的作品推向大眾,慢慢的從自造者變成創業家。不過創業這條路道阻且長,從最基本的產品設計、市場考量、生產線的控管、都充滿了考驗,更別提進一步的軟硬體整合、UI/UX 設計和通路營銷了。

因此,邁特電子與MakerPRO特地邀請了從 Maker 模型出發,靠著群眾募資成功走向市場的 KitchBot 創辦人 Sam Yang和為KitchBot設計 Vulcan 廚房控溫插座的工業設計師陳志和來分享他們一路走來學到的事;同時,MakerPRO 總主筆歐敏銓,也以他近 20 年媒體人及社群經營的經驗來引導新創品牌如何用小預算翻出高成效。

點子源於生活  硬體創業之路

KitchBot 創辦人 Sam 正在分享對他而言,整個創業的過程就像是一場 RPG 遊戲一樣,可以拆成各式各樣驚險的通關過程。

「Vulcan 廚房控溫插座的發起只是因為看了動漫上料理做得超好吃,但自己買材料料理卻發現煮不出好味道,於是才想用科學的方式來找出好味道的理由。」

KitchBot 創辦人 Sam 和他的夥伴開始思考是哪些理由影響了食物的味道;層層歸因後,他們覺得是因為『溫度』的關係,溫度會影響食物的熟度和可以控調的方式,所以他們提出了一個藍牙無線的溫控計,成了 2015 年創新黑客松競賽的亞軍,這就是  Vulcan 廚房控溫插座的前身。

「當吃到用藍牙溫控計煮出來的舒肥牛排,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牛排可以這麼好吃!」Sam 邊笑著邊告訴在場來賓他們是如何在路邊用第一版模型,就煮出了堪比米其林的好味道,「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團隊、也沒有想要創業,但點子就這樣從生活裡出來了。」

後來,他們到各地去參展,根據潛在用戶的回饋優化了整個使用者介面和外殼設計,並透過訪談去了解目前有多少人有電鍋、這種控溫裝置的出現到底有沒有市場,他們甚至構想了其他的商業模式,像是搭配食材做供應鏈整合或是與電鍋廠商合作。

這時候, KitchBot 團隊才真的開始確定他們想要嘗試看看能不能把這個產品做起來,於是去找了以設計和質感生活的群眾募資平台 - 嘖嘖,和專業的群眾募資顧問團隊 - 貝殼放大,共同讓  Vulcan 廚房控溫插座 這個計畫上架,透過使用者名單搜集、修正種種反饋後,成功的募到了 355 萬台幣,啟動第一階段計畫。

募資成功只是創業的第一階段而已,面對這麼多人參與支持這個計畫,KitchBot 接著要開始做模具和量產,去面對包括開模具測試、跟工廠談規格化、挑選物料、協商MOQ(最少訂購量)檢核良率等他們並不熟悉的問題。

對於生產的種種問題,Sam 特別分享兩個重點,第一是你的原料千萬要記得由自己可以控管的供應商出產;第二則是如果要購買晶片等元件需要一次訂單就到上千筆,但首波募資需求量卻沒那麼多的話,記得要跟對方討論能否有分批出貨的空間,來壓低一次性的資金周轉與庫存壓力。

好設計不只看外觀  體驗更是重要指標

「一般人都覺得設計就是做好看而已,但其實工業設計不是做花俏的外觀,」Vulcan 的工業設計師陳志和娓娓道來他在設計時的思考流程:「而是做到更符合人類生活的規劃,與良好的第一接觸印象。」

視覺常常是消費者在對產品不了解時第一判斷,但好的設計不只視覺,也要充滿人性化的使用者介面體驗。(圖片來源/陳志和簡報)

他在構想 Vulcan 的硬體設計和外觀時,總是不斷地重複著同理使用者、生產原型、再驗證設計的過程,因為普羅大眾想要的不一定是生產者和設計師想到的,所以從經驗、場景中思考、記錄、再歸納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

一般在做工業設計的過程中,都會從競品分析開始,透過了解市場上別家產品的優劣勢,進而推論目前市場的取向和需求,透過這個方式去「創造新需求」或「解決既有問題」;接著就是統一視覺和使用者情境故事的設計了,企圖透過設計師的同理感,去創造一個陌生使用者面對產品可以有的不同體驗,這個部分也可以稱為使用者旅程的規劃;然後就是不停地模擬測試和修正,最後搭上與品牌優勢相關的行銷方案推出。

陳志和認為在一開始創意發想時,有些量化和幫助收斂思考的指標要特別注意,包含發想結果的可行性和綜觀所有得出來的要件後,排序這些「可行的」產品注意事項次序等等。他也建議想做硬體的一般新創公司可以嘗試與大公司不同的專案走向,以最小規模預算和可行性先做出模型投入市場行銷,並在行銷的過程獲得最真實的市場反饋,把這些意見搜集起來後再嘗試第二波產品的推廣,並同時修正你的新假設與驗證,最後再大量生產出貨,這可以有效地節省預算與使用時間,正確地「滿足顧客期待」,用問題導向的方式來提高效率。

新竹社群與Sam及陳志和(右)熱烈討論硬體新創該注意的事。

最好的行銷資源  鎖定社群力量大

「硬體募資在群眾募資平台上的成功率相當低,成功者有許多原因,但單看他們如何經營社群就可以知道一二了。」靠著 20 年敏銳的媒體經驗和協助創客走上創業的經驗,MakerPRO總主筆歐敏銓指出,「他們大多掌握了一群優先的使用者,提供意見、分享和串聯資源。」

以成功募資的 ATOM 3D 印表機為例,他們的第一代產品在嘖嘖募資成功,而這一批的120位用戶都是所謂的先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在使用過程中給了ATOM不少改進的意見,也熱情地在社群圈中為ATOM背書,這使得第二代ATOM  3D 印表機不僅功能更到位,一推出馬上獲得大家的關注和贊助。

MakerPRO總主筆歐文認為,對新創企業來說,行銷的資源常常預算是最緊繃的部分,這時候就可以累積人潮來轉換錢潮。

因此,歐敏銓建議新創團隊要善用社群的力量,若預算有限,新創者一開始可以透過經常性地發表文章和社群分享來經營社群認同;當成立了團隊,就應架起自己的網站,可以用Landing Page的一頁式網頁來說清楚自己在做的事(產品、應用或服務);打知名度的方式則包括多參加媒體或社群辦的分享活動,或去參加創新創業競賽。

透過大眾媒體的報導來打知名度也是很重要的策略,一般大企業通常請公關公司代為操盤媒體曝光的安排,但小新創不太可能有這筆行銷預算。事實上還是有辦法讓記者自己找上門上要求採訪(如在重要比賽中得大獎),再不然也可靠自我行銷來和媒體打交通。當然最重要的是,你的產品必須要有亮點,且能夠用動人的方式告訴大家「你正在做什麼有趣的事」。

從創客走向創業家的過程是非常漫長而艱辛的,但也收獲滿滿的。希望這場分享讓每一位想走向市場的創客心裹更踏實,在面對製造、營運、行銷上都能無往不利。

新竹社群與講師合照

(本文整理自《【Maker to Market】從創客到創業》新竹社群演講;責任編輯:賴芳如。)


◎加入我們的Line,獲得更多及時文章更新&活動資訊→

"加</p

陳 睨

Author: 陳 睨

過分不安定,所以在各種專業中跳來跳去,古靈精怪且對生活充滿好奇,真心覺得有一天 maker 潮會改變世界的律動。 現為MakerPRO實習記者。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