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敏銓
上週四「南進」自己成長的故鄉 - 高雄,在金屬中心舉辦了一場「當創客遇見金屬」的社群活動,大家針對兩個題目交流的相當熱絡,一是金屬加工,特別是金屬3D列印能為Maker、設計師及高雄產業轉型帶來什麼幫助;一是南部的Maker社群該如何轉動出在地特色。
很多Maker常用3D列印機印出自己作品原型的外觀或機構件,但通常是使用塑料材質的列印機種,頂多是到樹脂光固化的設備等級,對金屬材料的3D列印應用往往並不熟悉。
金屬中心吳慶財博士分享指出,世界強國對3D列印的相當重視,但發展重點不在創意應用,而是希望促成製造業的轉型。美國歐巴馬總統即提出「再工業化」政策,推動AMP先進製造技術發展計畫,並提倡應用3D列印技術於模具、汽車、鑄造、航太與生醫等金屬製造業,以提升國際競爭力。
這個政策方向無疑已突顯了金屬3D列印的重要性,而南部為台灣製造重鎮,確實可以善用這項技術來轉型升級。吳博士以砂模加工製程為例,運用金屬3D列印機直接印出砂模,可以取代傳統的木型設計、加工和砂模造型手工製作的三道程序,不僅節省時間和成本,更能實現複雜結構的設計。
對Maker而言,也許在POC的前期並不需用到金屬3D列印,但在少量製造時就可採用上述的3D列印砂模來開模,或採用脫蠟鑄造工法,甚至也能直接印出金屬成品。
剛從紐約回高雄的工業設計師 Sammi Lin,在現場即興趣濃厚地提出許多金屬加工的問題,也對美國設計圈與台灣Maker及製造圈的串連深感興趣。她最近拜訪了南部多家公司、工廠,非常肯定在地技術實力,但也感歎南部人太「憨厚」,只知道把本份做好,卻不懂得告訴更多人:「我很棒,有需要請來找我!」
楊育修則是走過矽谷、在台北經營過Makerspace - 未來產房(Futureward) ,今年起因緣際會來到高雄駁二特區創辦MZone大港自造特區,希望將它打造成一個「大小市民的創作與實作工坊」,並進一步以高雄為基地打造出串連國際的自造生態系統。
此外,包括創客萊吧和TO.GATHER代表都出席這次的交流會,他們都是自營、在地化的Makerspace,不少熱情、有創意的夥伴都在此聚集,持續展現強大的創意自造能量。
在這個半天的交流會中,讓我再次確認Maker運動在地化發展的潛力無窮: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價值,也應該有自己的個性與風格,只要充分發揮,必然能樹立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期待這次的交流,能促成技術(金屬3D列印)、創意(Maker與設計師)及在地製造業的串連契機,並在即將登場(12/10-12/11)的大港自造節有初步的成果展現。
延伸閱讀
- 完美重現鋼鐵人的方舟反應爐 - 2024/09/19
- 【白皮書導讀】嵌入式AI落地,ARM NPU工作架構剖析 - 2024/01/09
- AI PC市場大餅浮現,Intel、AMD為開發者做好準備了? -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