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幸純
從經濟的面向出發,Maker運動就不只是Bottom up的個人、社群事件,它終將與經濟生活的各個面向產生某種結合,特別是廠商或企業,都會從Top down下來和Maker社群串連,以延續創意創業或產品開發的市場力量。
事實上,今日最大的創意及實做能量都來自民間,特別是Maker社群;相較之下,傳統企業及廠商就顯得保守,甚至與分眾市場需求脫鈎。然而企業掌握的資源及市場實力仍不容小覻,若能建立互信互利的群眾外包(Crowdsoucing)機制,對企業或Maker社群都是正面的發展。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LASS社群的哈爸從開源硬體的面向來談「廠商如何擁抱自造者運動」,以及MakerPRO總主筆歐敏銓分享推展Bottom up與Top down力量匯聚的心得。
改變製造業體系的里程碑:開源硬體
哈爸身為電子業老將,在研發及管理的角色上已有近二十年的經驗,因為意識到Maker將會是未來潮流,去年六月哈爸決定創建LASS社群,也開創了台灣Maker社群圈中群策群力做出亮麗成績的成功案例。
當初會創立LASS,是因為他看出對IC從業者和製造系統產品的企業來說,Maker運動將會帶來本質上巨大的改變,但是沒有人知道Maker運動的力量有多大、何時會衝擊整體製造業?哈爸投入Maker運動就是為了找尋這個答案。
哈爸認為Maker運動簡單地說就是把東西做出來,Maker作硬體必須不斷去看、不斷去買,親手嘗試才能有所收穫。過去硬體要經過特殊管道才能取得,現在開源硬體則是人人都可輕易買到,且具有三大特色:買得到、做得出、改得動。相較於現在仍無法透明化的產業型開發環境,開源硬體是非常重要的改變。
廠商釋出開源硬體讓Maker大展身手的同時,也必須考量開源的程度。簡單地說,Maker有需求的硬體才開源,過度開源對廠商不見得有利,很多底層的韌體都採用Binary的形式供Maker使用,不一定要Open Source;一些含Know How的複雜模組,普遍也是封裝成模塊再販售。
廠商開源硬體的目的?解決多種現有問題
廠商考量硬體的開源程度之前,應該先思考開源硬體能解決什麼現有的問題?
可能是為了改善現有的工作流程,或是加速prototype的設計,或是展開創新的應用。如果以改善現有的工作流程為目的,開源硬體就能幫助測試、驗證、工廠感測監測、生產自動化、教育訓練和設計工具等程序;如果是為了加速prototype的設計而開源,將能用最低成本且快速的方式,證明設計的正確性與市場的可行性。
如果廠商開源的目的是為了推展創新應用,那麼除了將現有產品釋出開源模組,推廣到市場以外,也可根據企業擬定的未來方向,積極參與開源專案,藉以深化相關的設計能力,同時提升社群的參與度,了解Maker創新的想法和系統的需求,以便企業之後洞悉未來市場。
IoT時代來臨,Makers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了解開源硬體的程度與目的之後,再往上追溯,為什麼硬體可以幫助廠商和企業發展?這些變化是從何時開始?在距今15~20年前,正值電子新貴的美好階段,代理商精準地預估電子業與製造業的產能,但是把時間拉回現今,大量事物走向網路化,發展瞬息萬變,廠商與企業再也無法準確掌握未來。MakerPRO總主筆歐敏銓觀察到這些變化,於是開始思考相關的活動與連結,並把這些從過去到現在所發生的現象,整理成具有脈絡的重點說明。
社群在Internet的時代迅速蓬勃發展,此時名為Hackers的族群對於企業很重要,因為企業發現他們正是未來發展的關鍵。同時,Open Source的效應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首先由Linux藉此開始壯大,發展至後來Developers已成為各大公司都想掌握的強大力量,這也證明了一句話:「最聰明的腦袋都不會在公司」,重點在於企業用得到嗎?
IoT(物聯網)繼Internet時代開始崛起,Makers取代Hackers成為企業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在IoT時代,開源硬體的第一波浪潮的即是做晶片與電路板的公司,例如Intel過去把目標放在品牌大廠,但是現在也重視散戶的Maker,希望吸引到他們來使用自己的電路板。
企業如何與Makers攜手合作
科技業許多知名品牌都有類似串聯硬體新創的計畫,以Samsung來說,新創團隊的計畫通過審核後,Samsung會贊助,起初先投注資源,之後再視計劃能不能跟Samsung的產品布局做串聯,來決定是否招攬團隊加入。
台灣的StarFab也有Acceleration Program,主旨在於將概念原型變成解決方案,跟大企業一起做市場。針對Makers與廠商,為新世代創新打造一條科技創新高速高路,方法為循序漸進建構一個主題式的創新生態圈,打造未來商品。
企業結合Maker的價值
當Makers的社群力量與無限創意,遇上企業的既有營運資源,如果能夠互補,可望擦出不同於過往的火花,不過,前提是需要依賴三個合作態度:第一、企業縱使掌握資源,也不該用上對下的傲慢態度來要求Maker為企業付出。第二、企業應當避免開立空頭支票,誠心與Maker一起努力才會有成果。第三、彼此回饋,成為互相幫助的夥伴關係。
愈來愈多企業尋求與Maker社群結合,很多是說說,不少是不得其門而入,更有大廠挾資源進入就以為可以很容易打通關、匯聚社群人氣,但多半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白忙一場。想將Bottom up的Maker創意與實作能力與Top down的廠商資源匯聚,得在互信、互利的基礎下來推展,廠商必須是真的重視Maker運動,用實際行動來貼近社群,才能運用社群力量,借力使力為自己的事業開創新局。
(本文題材來自2016/09/08 Maker Hatch Night 主題「廠商如何擁抱自造者運動」,邀請兩位觀察細膩的社群夥伴前來分享,一位是LASS的哈爸,一位是MakerPRO總主筆歐敏銓。)
延伸閱讀
- 一間PRO Makerspace 需要什麼? - 2016/11/21
- 【Maker x 在地製造】深度認識模型工藝 - 參訪奇亞科技 - 2016/11/07
- 當廠商遇上Maker,如何共同開創新局? - 20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