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敏銓
日前和上海新車間的創辦人李大維聊了許久,他一直站在中國Maker圈的最前線推動著,對Maker發展有非常多深刻的心得和前瞻的想法,而他現階段在做的,是找出一個模式,讓Maker的創意實作能與市場無縫接軌,這和MakerPRO的定位是不謀而合。
事實上,沒有一個新產品是一下子就能送往工廠大量生產的,都要經過概念性驗證(POC)的階段,而今日Maker在做的事,說穿了就是產業界在做的POC,但兩者有何差異呢?
大維說:「Maker在做的是產業界不屑去做的東西。」
他舉了一個很鮮明的例子:有個在KS募資成功的Smart Hardware案子,跑到深圳找代工,代工廠看了案子有點印象,就到樣品室中翻出了三年前曾做過的一個產業客戶樣品,居然是如出一轍的設計想法。
為何市場上沒人看過?答案很簡單:沒有量,不做下去了。
這在過去是常見的事,來自企業的創意創新只要沒有幾KK的量,就被冷凍和GG了。但現在有了Maker、OSHW、數位工具,加上群募,很多事情開始改變。
大維為Maker to Market、to Startup的發展下了一個詞:「生產製造的大規模業餘化」,而許多的機會正來自於Maker們「大規模在做產業界覺得愚蠢的事」。
這種愚蠢,其實是一股實現自我的傻勁和熱情,而從Maker的角色走向市場,想的不該是對手有多強,而是如何和自己這一塊的社群及粉絲打成一片。
他以Nomiku的創辦人Lisa Fetterman為例,她是一位整天想著烹飪美食的女孩,不斷研究如何做出心中的好料理,進而投入sous vide(真空低溫烹調)的設備開發領域。
「當她推出Nomiku時,已經累積了龐大的社群基礎,大家都在等她上架Kickstarter,一上架當然馬上就達標了,最終募到2200多萬台幣。」
她所做的東西,對電子背景的人來說,一點也不難,「在電子零件商店花500元台幣就可以做出來了」,但為何別人賣不出去呢?
對Lisa來說,她只是真心在做一件喜愛的事,她的成功則滿足了與她有同樣需求的人的需求。
是的,技術已愈來愈不是產品差異化的關鍵,更重要的是作者起心動念的初心:好玩、理想或賺大錢。
大維又舉了另一個例子,是他最近在中國多所學校推行創意競賽活動的心得,他發現成績愈好的學校學生,「他們太重視技術、太要求完美」,做出來的作品顯得平平無奇;相較之下,大家眼中後段班的學校學生,因沒包袱,做出來的東西反而更有亮點。
他也同意在這方面,台灣Maker的原創性和質感更好,因為這裏的Maker能耐著性子硺磨自己的作品,「如果能把台灣優秀的文創人也整合進來,一定會有更大的火花」!
不過,一旦Maker決定將作品變成產品推到市場,慢慢磨就行不通了,反而應加速市場驗證與產品迭代,這就是打造Maker經濟待解的另一個大議題了。
- 【從科幻到現實】勾勒AI未來情境 Part 1 – 迎接AI服務時代 - 2024/12/18
- 為Edge AI而生的SLM:TinyLlama - 2024/11/28
- 【2025 AI】AI將隱形化:透過AI Agent整合到IT系統中 -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