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敏銓
不用占卜也知,明年會是Maker運動很興旺的一年,只不過,很多人在擔憂:會不會泡沫?何時會泡沫?
這樣的擔憂其來有自,但和過去因熱錢過熱導致的泡沫經濟不同,而是太多來自上層(工業局、教育部、勞動署、青輔會…)的「關愛」行動出現,如果不了解Maker社群、出手沒有章法、沒有延續性,反而容易打亂Maker生態圈本來該有健康發展。
最明顯的例子,該是Makerspace的經營吧。目前官辦的空間已不少,明年想必會更多,這些空間又大又便宜,甚至免費,有的還有工具可用,這無疑會對民辦空間帶來很大的挑戰,讓它們很難靠收會員費來支撐營運 - 也就很難出現台灣的Techshop。
官辦計畫有些特點,包括一案一年,下一年的事則很難說,當官辦空間因政策轉彎而收掉、改用途時,民辦空間可能早就因難以維持而退場,失去了伴隨運動長大、壯大的機會。
此外,官辦案子每年都有一些數字目標(即KPI)要達成,所以呢,若計畫夠「落地」,當然有幫助,但Maker這詞對很多官員或提案人來說或許太新鮮,很容易提出背離運動核心或社群需求的官辦方案。
例如,最近聽說有一個計畫,要在明年一年中培訓萬名Maker、做出千件Maker專案,其出發點是想為Makerspace挹注源源不絕的動能。聽起來很有企圖心,但細想即知,這又是個一廂情願的揠苗助長型計畫:試問,Maker是可以「培訓」出來的嗎?
事實上,有空間沒內容,最終只會流於蚊子館一間,而要有內容來集結社群,重要的還是這空間的訴求是什麼?執行者又有沒有Maker的魂?
以最近才在中壢宣佈成立的鋼鐵人實作聯盟基地為例,它位在一個連Google Map導航都定不太到位置的鄉間加工廠,但因主人受到Greg(該聯盟盟主)的感召而大方提供場地及專業設備給社群使用,這種精神讓大家不辭辛勞而從四方到來,並熱血地要打造出可加入美日機器人大戰的大型機器人呢。
另一個例子則是連固定空間都沒有的LASS社群,這是由哈爸提出的一個開源環境監控計畫,從一個人傻呼呼的做,到如滾雪球般地不斷成長。目前有愈來愈多各領域的專家被感召加入社群,並透過臉書對話串深度的討論問題,而且不只是說說,從終端套件、全台定點實測,到下一步的全台天空實測,非常紮實地一步步在進行著。
很顯然地,Maker運動的核心在於Maker們自己的串連,是一種由下而上的自發、自主運動。當然,Maker也需要空間、工具、學習和專案開發等資源,但官方不是提供資源要Maker來達成自己的KPI,而是虛心且積極地去「參與」Maker的計畫,用「同夥人」的角色來提供資源,與大家一起長遠的走下去。
- Wearable AI Chatbot裝置搶佔市場你會買單? - 2025/01/15
- 【從科幻到現實】勾勒AI未來情境 Part 2 – 以假亂真的AI世界 - 2025/01/10
- 【從科幻到現實】勾勒AI未來情境 Part 1 – 迎接AI服務時代 - 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