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夢潮起潮落,留下什麼在灘頭?

   

作者:歐敏銓

 

記得初入社會不久後,恰逄dotCOM熱潮,那時候,一大群未滿30歲的年輕人都掛上網路公司CEO或VP的頭銜,吸引創投業者上門想要給錢。這群年輕創業家深信著:「我們雖然只有三、五人,還是可以把世界翻兩翻!」

不久後,無情的泡沫海嘯襲來,讓多數網路公司從市場蒸發,留下的,是大家對年少輕狂的不勝唏噓。

dotCom熱在2000年達到高潮,但爬得高摔得也重。

再過幾年,一台智慧手機橫空出世,再次掀起「三、五人也能翻轉世界」的App創業潮;但同樣地,當一支又一支的App被寫出,也一支支地疊高了進入市場的門檻,無情地將沒資源的小團隊擠向邊緣,漸漸失聲。

最近高漲的創業熱度,多麼像這兩波熱潮的前期氣氛啊!從國家政策、創投資金、育成加速器,甚至是打造創業園區等,全都在追捧「創新創業」這個話題,而在背後支撐著的動力,無非就是物聯網、智慧硬體、大數據等名詞所賦與的想像空間。

問題是,這一波和前兩波有什麼差異呢?會不會在浪頭被推到最高之後,又是創業夢泡沫或邊緣化的開始呢?

可以理解的是,當一個新市場即將出現,一家公司的「本夢比」往往比「本益比」來的更重要,而談到「創業夢」,年輕人有的是天馬行空的闖蕩本錢。但當市場逐漸落地,這些夢想就得攤在陽光下被嚴酷地檢驗。

新創者前仆後繼  留下的是:「開源精神」

若說這三波的創業潮有什麼相同之處,該是這種精神的傳承與擴散:Open Source。

在上週的一場Maker分享會中,洪宗勝博士拿著一塊小Box,連上投影機,就開始講一個題目:「做一個Box翻轉世界」。

同樣是談『翻轉世界』,洪博士想談的是降低數位落差的教育翻轉,而他手上的小Box,裏頭裝的是開放硬體(Open Hardware)的Banana Pi,驅動它的則是開放軟體的Linux作業系統,以及來自全球有心人所貢獻的開源教育資源。

這種開源的精神,讓科技門檻持續降低,也讓更多人有「能力」去操弄「科技」,而且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進步,或與同好一起動手(Do it Together, DIT)去解決問題、改變世界。

Kano或Banana Pi這類開源專案,正致力於翻轉教育。

Kano或Banana Pi這類開源專案,正致力於翻轉教育。

大時代的浪潮總是有起有落,我們該看的,或許不是多少創業家最後成功了,創造了多少「產值」,而是更大格局地去看,這一波的變革除了帶來商機、便利或競爭力外,在「以人為本」的議題上,做了多少貢獻?

Open Source背後的態度,就是一種Open的Mindset,這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一些學習、不斷地行動與內在的認同,而這個認同是相信:「我」不能自外於「社會」,讓社會變好,我也才能更好。

想翻轉世界?還得先翻轉自己的Mindset!

owenou
owenou

Author: owenou

曾投身IT、電子科技媒體報導十多年,因認同Maker運動的創新實作精神,創立MakerPRO,致力結合媒體、產業與PRO Maker、開發者的社群力量,共同推展科技創造力。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