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類思維:如果Maker是歌手?

   

作者:歐敏銓

 

前一陣子開車聽廣播,聽到主持人介紹一位歌手在校園巡迴了兩年後,終於發片了。我不認識這位歌手,卻很有感觸:如果把Maker類比為歌手,那Maker to Market的路該怎麼走,似乎可以有很不一樣的思維。

一個人愛唱歌是天性,可以自己哼唱,可以進包廂唱,也可以報名歌唱比賽,實力、努力加上一些幸運,有一天可能成為知名歌手,但是,他(她)不需要為了成為歌手而創業開一間公司吧。

projectplus-1

事實上,流行音樂圈看似把鎂光燈都投射在”歌手”的身上,其實從作詞、作曲、編曲、製作到發行,都有不同的專業人才在歌手背後把他(她)支撐起來,而這樣的運作體系讓一位歌手只要好好地站上舞台,把歌唱好就好。

對於作家、運動員,或藝術家來說,都有著類似的運作體系,如出版商、球團或藝廊。

現在對Maker走向市場的期許,幾乎等同於走向創業,成為Startup。然而,「創業」與「創作」雖都有個「創」字,但前者有嚴肅而現實的營運議題,後者則是樂趣居多,顯然是很不相同的兩種角色。(當然,從精神或論述層面來看,兩者是很接近的)

所以,Maker如果覺得自己的創作很不錯,想讓它走向市場,他(她)可不可以仍單純地當個Maker呢?

有機會,但前提是有個運作體系來支撐Maker繼續當Maker。想像一下,有家Maker經紀或發行公司,專門幫忙找到技術專家解決作品量產的問題,甚至有人幫忙拍影片、寫募資文案,再安排作者到各地的Makerspace巡迴介紹作品,樹立達人形象…… 如果這次的作品賣夠了錢,請他(她)繼續發功,再去創作下一個作品吧!

關鍵字來了:要「賣夠了錢」,才有讓這體系滾動下去的動力,而這個「賣夠了錢」的事,可能不能只賭在一個Maker創作之上,而是一種投資組合的概念:扶持了十個、二十個,有一定比例成功打開市場就賣夠了。

在創業圈有個類似概念的單位,叫做「加速器」(Accelerator),他們有一套加速計畫來幫助Startup成長,也會給創業團隊一筆錢,並換得公司一定比例的佔股。同樣地,他們不會只投少數團隊,而會廣泛投資押寶,希望押中下一個Google或Facebook。

這樣的加速器是站在對公司投資的定位上成立的,移植到不想(或還不想)創業的Maker身上,即使他(她)的作品再Fancy,也是無法運作下去的。

所以,這個運作體系需要有另類的思維,例如,透過Maker社群平台來整合各方面能力,以補足個別Maker的種種不足之處,並把Maker社群當做前一、兩代作品的試金市場,站穩了再往更大眾的市場走去。

上述歌手想法,只是拋磚引玉 - 可能可行、可能不行,但總要嘗試過了才知道。事實上,不論是Maker經濟、共創經濟或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等詞,要能展現支持個體創意的影響力,還是得發展出支持大家走下去的一套(或幾套)運作體系,不然,不是泡沫化,就是再度被主流經濟給收編了。

owenou
owenou

Author: owenou

曾投身IT、電子科技媒體報導十多年,因認同Maker運動的創新實作精神,創立MakerPRO,致力結合媒體、產業與PRO Maker、開發者的社群力量,共同推展科技創造力。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