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佳錚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等科技漸趨成熟,全球各國無不積極祭出自駕車政策,而為了響應環保概念、改善交通使用等情況,目前台灣也落實智慧科技開發出自駕公車、自動駕駛車與共享機車等,來落實智慧交通產業,本篇將淺談台灣的智慧交通發展案例。
自動駕駛車輛WinBus,推廣觀光短程接駁
台灣自動駕駛車輛「WinBus」,是由經濟部所屬法人車輛中心(ARTC)主導,委由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與創意庫設計一起共同打造出來的,目前在台灣的台北信義、新北淡海公路與彰化鹿港皆有行駛,其中,更在今(2021)年初於澎湖示範自駕,分別在馬公市區、港口、機場與景點等進行路線探勘測試,有望於觀光季中提供遊客搭乘。
不同於過往大巴、轎車等改裝的無人車,WinBus完全從頭設計打造,並以雙向車頭來設計,具備雙軸轉向、雙軸驅動動力的功能,因此,WinBus可以依營運的方向,隨意切換車頭,且車內未設有方向盤、煞車、門踏板等配置,若於固定路線或封閉式場域內行駛的話,車輛並不需要人為來介入便可完成整趟駕駛,不過仍須配有一名隨車人員。此外,全車也配有雷達、光電與攝影機等感知辨識系統、車輛聯網與定位系統,期望能將此技術用於觀光短程接駁,帶動智慧交通、觀光運輸等產業成長。
台南自動駕駛公車開放民眾體驗
由台南市交通局與民間廠商合作「自動駕駛公車實驗計畫」,目前已完成不載客測試,並開放民眾體驗試乘,藉由模擬載客測試服務來找出未來進入正式營運時所需克服的問題,並進一步檢視自架技術,針對問題加以改善。
目前台南自駕公車分別設有「南科火車站—南科考古館」及「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循環線兩條路線,而依據國內法規要求,自動駕駛公車上路行駛時,仍會有駕駛員在座位上全程監控,並隨時應付突發狀況。
自動駕駛車輛除了本身車上的系統之外,也設有設有以發射雷射光束來探測目標位置與速度的雷達系統,並結合路旁的攝影機、無線電、GPS等偵測設施,進一步針對公車死角做事也輔助,系統會藉由反射回來的信號繪製出周圍環境的3D模型,並經過運算完成測試學習與系統調校作業,即時運算做出指令控制車輛。
雲林推動電動車來改善空氣品質
為改善空氣品質、推廣綠色運具,雲林縣開啟補助機車汰舊換新的政策來建立低碳智慧城市,並推動斗六市為雲林縣電動車示範區,展現推廣綠色交通與低碳環保的決心。2020年起,雲林縣府便推動公務稽查車電動化的功能,共計有6個單位、導入49輛電動公務汽機車來投入運作,期望能藉由公家機關帶頭做環保,來呼籲民眾應多使用低汙染電動車輛,共同改善環境的空氣品質。
此外,為打造綠能運具的友善環境,目前雲林環保局也與縣政府同步規劃電動汽車優先停車格與充電座,鼓勵縣民多多使用綠能運具。
結語
自駕技術對城市交通帶來革命性改變,無論在駕駛工時、行車安全、車輛調派、偏鄉交通等方面都可突破現有限制。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都能享有一個高效率、高品質的智慧交通系統,並突破移動往來的障礙、改善道路使用問題。
(本文經同意轉載自合作媒體 vMaker台灣自造者、原文連結 )
- 3D列印社群自製防疫裝備,共同抗疫 - 2021/07/21
- 保育水資源,我們可以做什麼? - 2021/07/19
- 世界環境日不只是口號,大家能為環境做什麼? - 2021/07/01
訂閱MakerPRO知識充電報
與40000位開發者一同掌握科技創新的技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