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敏銓
前文曾談到加工老師傅可在Maker運動中扮演推手(原文連結),日前在新北市舉辦的「工廠肖像」紀錄片與座談中,又看到相近的訴求。
這部影片其實是設計師徐景亭近三年推動《193黑色聚落》計畫的影像呈現。她將自己的工作室入駐到公公 - 胡春田已收起來的鋼瓶開關工廠,也從這兒(三重中正北路193巷)出發,身體力行的逐一參訪附近的工廠,希望能在設計創作上和「工廠」間建立連結。

拍攝三重在地工廠現況的紀錄片 - 「工廠肖像」相當深刻,值得推薦!(Source)
影片中,一位木模老師傅 - 蔣榮利說到,以前要做模具,拿起一把鋸子就開工了。後來跟著市場需求的變化,例如電唱機、收錄音機、電視機等,需要不同的模型技術,他就自己摸索、無師自通去把東西做出來。
「我不做誰做?我不做的話,天下也沒有人會做。」蔣利榮說:「我就這樣想,以這個理念來做,就好像沒什麼困難。」
另一位模具工廠二代的老闆叫張啟煌,他是這樣描述他父親怎麼出來開工廠的:「靠一支鑿子、一支鐵鎚,然後就是靠手工去把它敲敲打打、敲敲打打,等於純粹用手工去生產這副模具。」

春德鋼模公司張啟煌(Source)
這不是Maker,什麼才是Maker?
然而,他們這一代為台灣,甚至是全球工業所帶來的榮景,卻不敵整個大環境的變遷,就如同影片中另一位主角胡春田的寫照 - 他所開發的鋼瓶閥門開關,讓他曾是走路有風的大老闆,但現在的他呢,只能到瓦斯行扛瓦斯。

專門製做瓦斯鋼瓶開關閥的胡春田,工廠關後,現在每天送瓦斯。(Source)
傳統加工廠慘淡收場,難道是不可逆的結局嗎?
不該如此!事實上,在MakerPRO開始啟動的《Maker x 在地製造》計畫中,就看到不少工廠主人,特別是第二及廠中有心的決策者在努力做改變。
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在Maker圈活動中大家都很熟悉的身影 - 邁特電子的Ray Tai。他起初參與社群的目的在於學習、了解在Maker運動中,他代表的EMS公司能扮演什麼角色;後來,他想清楚了,自組特別任務團隊,專門為硬體新創提供設計及製造服務。如今,想將創新專案推往市場的Maker/Startup們,大概都會先想到Might了吧(可參考本參訪報導)。

《Maker x 在地製造》計畫參訪EMS工廠 – 邁特電子(引領人為Ray Tai)(2016/4/11)
除了Might之外,前文提到的新勝、尚益,以及即將計畫參訪的協明工業(鈑金)、新呈工業(電子線材)等,都已開始或準備與Maker接軌了。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則是位於苗粟的大補內彈珠汽水觀光工廠。這是一家創立已半世紀的老工廠(1966年創立),在今日保特瓶與紙盒當道的年代,早該收場了吧。但他們用觀光工廠的角色重新包裝後,漂亮轉身,成為親子共同體驗怎麼做出彈珠汽水的熱門景點,甚至還要提早預約才進的去呢(在南港軟體園區附近還看到有售票店面呢)。
其他漂亮轉身的例子,想必還有很多,也會愈來愈多。就如同生命總有出路,關鍵真的就在於勇於改變,而改變的契機除了掌握市場變化,更要有創意,並和不同領域串連,激盪出加乘的火花。
- Physical AI近了!如何打造「通用又專才」的機器人? - 2025/04/13
- 當Node-RED遇上AI、RAG:IOT工作流程變聰明了! - 2025/04/08
- 為何Fair Code授權訴求廣受開源公司重視? - 2025/04/01
訂閱MakerPRO知識充電報
與40000位開發者一同掌握科技創新的技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