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 AI 機器人的新境界 – Now and Future
|
View Categories

淺談高頻系統的原理與設計—PART24:NanoVNA

閱讀時間: 2 min read

作者:Bird

我們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每個月兩篇的篇幅,介紹高頻電路中的許多觀念與原理。這一回將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回,我想來介紹一個對於業餘玩家或是 maker 想進入高頻電路領域時,非常有用的工具。

RF 儀器 #

我們在進行電子電路的設計專案時,除了工具之外,往往還需要許多儀器,來協助我們測量電路的特性。一般的電子電路設計常用的儀器如三用電表、示波器、訊號產生器、LCR 表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且常用的工具,而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也有許多性能極好但價格不高的儀器,讓業餘使用者也負擔得起。

但 RF 儀器的世界就是另一回事了。

RF 電路測量常用的儀器如頻譜分析儀、向量網路分析儀等設備,它們的價格往往不是一般業餘愛好者可以輕易擁有的。我約在 20 年前採購過 Agilent 的 3GHz 4-port 向量網路分析儀,當時含校正套件的價格就超過台幣 100 萬元,現今雖然有一些如大陸 Rigol 等比較平價的儀器品牌可以選擇,但 3 GHz 的向量網路分析儀仍然超過台幣 20 萬元。

難道業餘玩家或是 maker 就沒有辦法擁有平易近人的 RF 儀器嗎?

NanoVNA #

感謝開源社群,在 2019 年,有一個叫做 NanoVNA 的開源向量網路分析儀專案問世了。這是一個只有信用卡大小、帶有顯示和電池的手持向量網路分析儀,它的硬體設計、firmware 全部開源;由於是開源的硬體,在淘寶、Amazon 或是 AliExpress 上可以看到不同供應商製造的版本,價格大概在一百多美金上下,台灣的蝦皮上也能找到有賣家在銷售。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NanoVNA 是一台 2-port 的向量網路分析儀。網路分析儀的工作原理是這樣:它會打出一個訊號到待測物上,然後測量從待測物反射回來的訊號,以了解待測物的 S11 參數;或是測量「穿透」待測物之後的訊號,來了解待測物的 S21 參數(因此測量 S11 參數只需要用到一個 port,但測量 S21 的話就需要用到兩個 port)。

對於一般的 RF 電路來說,2-port 的向量網路分析儀已經可以滿足 80% 以上測測試需求,只有在需要測量 balun(平衡-不平衡轉換器)或是電路中有差分傳輸線時,才會需要 3-port 以上的向量網路分析儀。

既然網路分析儀的工作方式要打出訊號到待測物上再測量,它能打出的訊號頻率就變成很關鍵的參數了。我們之前在說明阻抗匹配電路時說過,容抗和感抗都跟頻率有關,你要測量一個 RF 電路在某個頻率下的特性,就得老老實實用那個頻率的訊號去測試它,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NanoVNA 可以產生的激發頻率最高到 300 MHz,不過利用諧波模式測量可以擴展到 900 MHz,而比較新版本硬體的 NanoVNA-H,則可以測量到 1.5 GHz。

我們來看一下 NanoVNA 怎麼在這麼小的體積、這麼低的硬體成本下做到向量網路分析儀的功能。

這是 NanoVNA 的方塊圖: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從圖中可以看到,NanoVNA 的激發訊號來自 Si5351 這顆可程式化的訊號產生晶片。Si5351 產生的訊號打到待測物之後,會有兩路訊號回來,一路是反射、一路是穿透,再加上原始訊號本身,總共有三路的 RF 訊號,會利用 SA612AD 這顆混頻器降頻到基頻(baseband)。

降頻之後的訊號已經進入音頻的射程範圍,就可以用一般的音頻 IC 來處理了。NanoVNA 用了一顆取樣頻率可以到 48 KHz 的 I2C audio codec 來將降頻後的訊號轉換爲數位訊號,再利用 I2S 界面傳輸到 STM32F072 這顆 MCU 裡處理、計算,並用 SPI LCD 顯示出來。

接下來我們實際來試用 NanoVNA。

實際試用 #

NanoVNA 開機之後,顯示完硬體型號和 firmware 版本之後,就會直接進到測試畫面。它有電阻式的觸控螢幕,因此主要的操作都會用觸控螢幕來完成。

由於 NanoVNA 有兩個 port,它可以用來測量待側物的 S11 或 S21 特性。根據要測量的特性,NanoVNA 跟待測裝置之間有不同的連接方式。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NanoVNA 的畫面上可以同時顯示 4 個 trace,每一個 trace 都可以設定不同的顯示格式,比方說像是最常用的 Smith Chart,可以一目了然待測物的阻抗、反射係數、VSWR 等;如果想要看更詳細的參數特性,也可以切換成橫軸是頻率、縱軸是震幅、相位、VSWR、電阻、電抗的圖等。

向量網路分析儀可以在設定的頻率範圍內對待測物進行測量,因此我們還需要設定開始頻率和結束頻率。在 menu 中的 stimulation 選單中,可以用 start/stop 或是 center/span 等不同的方式設定掃描的頻率範圍;畫面下方也會顯示目前掃描的頻率範圍,而出現在圖上的曲線就是在這個掃描範圍內的測量結果。

NanoVNA 預設會用 101 個點來涵蓋整個設定的測量範圍,也就是說不管你設定的頻率範圍多大,它都把它等分成 100 等分,測量 101 次(包含頭尾),然後畫成圖。

當我們開機後,如果 NanoVNA 的 CH0 接頭上沒有插任何東西,這時 CH0 就是 open(開路)的狀態。根據我們之前探討 Smith Chart 的經驗,open 會表示在 Smith Chart 的最右邊(不管我們設定什麼頻率範圍,open 都是在水平軸純電阻線的最右邊)。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如果我們在 CH0 上面裝上一個 short(短路)的負載,這時 CH0 就是短路的狀態。根據我們之前探討 Smith Chart 的經驗,short 會表示在 Smith Chart 的最左邊。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而如果我們在 CH0 上面裝一個 50 ohm 的標準負載,理論上這時 CH0 輸出的激發訊號會跟負載完美匹配,因此在 Smith Chart 上會表示在圓心的位址。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以上所使用的這三種負載(open、short、50 ohm)稱之為向量網路分析儀的校正組(calibration kit),它可以用來校正單一 port 的特性。如果要校正從 CH0 到 CH1 的 S21 測量特性,還需要另外一個校正工具叫做 through adapter,其實就是一條將 CH0 和 CH1 連接起來的、標準的 50 ohm 傳輸線。

當我們將以上這些 calibration kit 連接到向量網路分析儀上時,如果有任何一個的測量結果跟預期不符,比方說 short 的負載接上去之後畫面中的測量結果並沒有出現在 Smith Chart 的最左邊,這時就需要進行校正。校正其實就是利用這些標準負載,告訴向量網路分析儀,現在這個負載應該是什麼特性(open、short、50 ohm),然後網路分析儀內部就會在測量時去補償訊號,讓測量結果是準確的。

來做根天線 #

NanoVNA 最好用的一種情境,就是拿來做天線設計。

天線是一種 single port 的 RF 元件,我們將 RF 訊號打到天線,天線將電壓訊號轉變爲電磁場發射出去,理想上我們希望天線的輸入要跟傳輸線的阻抗匹配,也就是說打進去的 RF 訊號要儘可能的全部發射出去,不要反射回來,因此我們只要測量天線的 S11,並確定它在我們期望的工作頻段盡可能小,天線就會工作在一個很不錯的狀態,至於發射效率和場型等特性,又是更進階的話題了。

假設我們現在有一個 RF 遙控電路,要使用 433 MHz 的 RF 訊號來傳輸資料。手上一時沒有適合的天線可以使用,這時我們可以隨便找一條電線,將它剪成適合的長度,拿來當作天線來使用。

但是要剪成什麼長度呢?有一種天線叫做四分之一波長地平面天線(quarter wavelength ground plane antenna),它的主體是一根差不多是四分之一波長的導體,再搭配一個跟主體垂直的平面當作參考的地。我們就來試試這個做法吧。

先算出 433 MHz 的波長大概是 69 cm:

299,792,458(m/s/ 433,000,000(Hz)= 0.6923(m)

四分之一波長就是:

69.23(cm)/ 4 = 17.3075(cm)

因爲電磁波在導線上傳輸時,會受到導線的絕緣層的介電係數影響而變慢,因此實際的波長會比在真空中稍微長一點。

我們先取一段電線,剪成大概 20 cm,比我們的目標長度要稍長一些(因爲太長了要剪斷很容易,但如果太短的話要延長很麻煩,所以我們先取長一點的,然後慢慢剪)。

我們直接把這段電線插到 NanoVNA 的 CH0 上,然後設定掃描頻率範圍是 400 MHz 到 500 MHz: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圖中的三角形 mark 1 是開始掃描的頻率 400 MHz,曲線的另一端則是 500 MHz。

我們的運氣其實不錯,這一段隨便剪的電線,在 400 MHz 的時候已經相當接近圓心,但我們的目標是 433 MHz,這段線對 433 MHz 來說應該還是太長(因爲從圖中的趨勢來看,低於 400 MHz 的頻率可能已經到圓心了,所以現在這段線可能在 390 MHz 時是匹配的)。

我們把線剪短一點。大概剪個 1 cm 就好。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果然,這時 400 MHz 已經幾乎在圓心上了。我們把 VSWR 的 trace 打開來看看: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從 VSWR 可以看到,400 MHz 時的 VSWR 是 1.29,對這個頻率來說已經是個可以用的天線了,如果把天線再進一步修短,它應該可以工作在 433 MHz。

如果你親手做這個實驗,就會發現,其實在操作的時候,只要手靠近電線,或是電線的形狀被彎折成不同的樣子,Smith Chart 中的曲線都會有劇烈的變化。對!這就是 RF 系統的多變和不可預測的特性。

小結 #

要做出一個穩定且不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的天線,其實還有很多的挑戰和難關要克服,但有了 NanoVNA 這樣人人都負擔得起的向量網路分析儀,藉由更多的實驗、實作,即使是業餘玩家或是 maker,也可以做出高效、穩定的 RF 系統。

這一回,我們介紹了 NanoVNA 這個人人負擔得起且功能強大的向量網路分析儀。在幾年前要擁有一台這樣功能的儀器,可能還要價百萬台幣以上,但現在只要有這台信用卡大小的開源儀器,每個人都可以做很多 RF 的測量與實驗,讓 RF 系統的設計與校調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工作。

如果看完這一整年的連載,讓你也對 RF 系統燃起了熱情,不如就捲起袖子,開始動手做吧!

Powered by BetterDoc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