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溫室氣體導致的氣候變遷挑戰,讓全人類擁有能永續生存的地球環境,世界許多國家都已經訂定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並積極實施節能減碳策略,台灣也不例外;這是一項需要動員所有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跨知識、跨產業領域甚至是跨國合作的大規模行動,創客社群也能在其中貢獻力量與專業,運用科技與創意來助力淨零目標的實現。
行政院在112年成立的「台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透過向公民團體徵求提案的方式執行沙盒試驗計畫,兩年間共有35組試點團隊獲得相關資源支持,在永續能源、循環經濟、自然碳匯、低碳農業、低碳產業與綠色生活五大領域實現了不少創新成果,涵蓋微型水力發電、低碳農耕、淨零養殖、資源回收再利用、循環經濟等等主題,充分展現台灣各地社群與民間的活力。在國科會日前舉辦的113年度淨零沙盒計畫成果發表會中,國科會主委吳誠文特別強調,對於全球共同追求的淨零目標,台灣一直展現負責任的態度,在持續發展尖端科技同時,堅定朝著減碳的方向前進,也期望能透過推動沙盒計畫的經驗,透過公民參與,提出適合台灣本土的淨零轉型政策建議。
這場成果發表會也規劃了多場論壇,包括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與吳誠文共同主持,環境部部長彭啟明、農業部部長陳駿季、國發會副主委彭立沛,以及衛服部政次呂建德與談的跨部會對話。論壇中聚焦「由下而上」的台灣淨零策略;以綠能發展為例,在政府與業者扮演帶頭驅動力量之後,原本處於被動角色的社會大眾,會透過參與像是沙盒計畫這樣的公民活動,將實際的體驗轉化為對實現淨零目標的內在意識,轉而成為解決方案的提出者與行動者,如此才能實現「不遺落任何人」、兼顧區域均衡發展,具備公正性與包容性的全面淨零轉型。
淨零科技成果展現:微水力發電帶動農村再生
在113年度的沙盒試驗計畫成果展示中,發電瓦數低於20KW (二萬瓩)的微水力發電機是特別引人矚目的焦點之一,這類發電機除了不需要太大的高低落差就可以運作,體積與佔地面積也相對較小,可靈活運用在農村的灌溉溝渠、攔河堰等位置,並將多個發電機組串聯在一起,集合眾多微小的力量來達成具規模的電力產出,是適合台灣本地許多應用場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一種綠能解決方案。
參與了花蓮初英山農村綠能育成中心計畫的微水力發電機開發者,是來自龍華科技大學半導體工程系的副教授蕭瑞昌,他在2018年就率領學校團隊投入微水力發電機的開發,並在全國高中職大專小水力發電設計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部署在初英山試驗計畫的發電機組目前單機發電量雖然只有幾KW,但在一整條灌溉水圳中可串聯多台,達到一定的發電規模。
蕭瑞昌表示,龍華科大團隊開發的微水力發電機還結合了智慧物聯網(AIoT)解決方案,透過手機APP就可以監控網路內個別發電機組的運轉狀況,未來團隊將進一步改良發電機架構提升發電量。未來他也計畫將以團隊取得專利的微水力發電機組架構為基礎,開發能推廣至國中小校園的教材教具,讓學生透過動手實作了解微水力發電的原理,讓綠能的觀念從小紮根。
另一家成立於2023年的台灣本地新創公司廣太綠能(GUANGTAI Green Energy)也在現場展示了自主研發的專利微型水力發電機組模型。該公司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昶宇原本是任職美國矽谷的工程師,因為家中的長輩在水力發電領域的長期經驗,以及著眼綠能在台灣的發展潛力而勇敢回台創業;廣太能源的水力發電機僅需要120公分的高低落差,所需的土地佔用面積與土木工程也很少,目前除了微型水力發電機組的軟硬體開發,還提供從部署場域搜尋、實地探勘,到輸配電網路建置與RE100綠電採購建議的「一條龍」服務。
- 公民共同參與 以科技助力台灣2050淨零目標 - 2025/02/06
- 從生醫晶片系統應用出發 成大推智慧運算課程培育跨域人才 - 2025/01/23
- 結合跨域資源打造台灣「醫電園」 - 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