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作實驗室】同軸電纜壓接頭如何檢測?透過這方法一翻兩瞪眼

   

作者:實作派

話說有一年實驗室需要佈建 CATV 的同軸電纜線,找來的施工廠商拍胸脯保證沒問題,但根據我多年的經驗,無論是廠商或是自己人都有可能犯錯,尤其是「壓接頭」的部分,如果沒有事先把驗收方法講清楚,雙方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今天就來分享一下 Coaxial cable 壓接施作之後的驗收技巧,講到驗收基本上就分為兩種,完整功能驗收 Full function 與單純電器訊號 Physical layer 的驗收,至於選哪一種就看自己的需求,沒有誰好誰壞。

壓接頭哪裡有問題?

先講一下同軸電纜 Coaxial cable 的壓接過程,通常是把線剪斷後,利用剝線工具把電纜剝成如下圖的樣子,這已經是我能做出來的最好狀況了,通常剝線工具不會剝得很完美,仍然需要斜口鉗把周圍的隔離層金屬網稍微修剪一下。

同軸電纜與壓接頭(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但是隔離網的金屬絲有時候會纏到中心導體,在燈光昏暗一時不察就可能發生,此時如果再把接頭 Crimp connector 套上,然後用壓接工具擠壓就無法挽救了,除非剪掉重做。我個人喜歡用圓形的接頭,因為壓接時不會出現金屬毛邊,將來使用時手指比較不會被刮傷。

順帶一提,我喜歡用含有防水橡膠的圓形接頭,別小看這個橡膠環,台灣濕氣重,如果沒有這個環擋著,容易造成導體的接觸面氧化,對於訊號品質要求很高的裝置,可能會有問題。

圓形的壓接工具會將接頭的尾巴擠壓,讓接頭緊緊束住 Cable 線,雖然市面上也有六角的接頭與工具,但它可能會在壓接處產生毛邊,導致刮傷手指,我不是很喜歡用。

圓形接頭的同軸電纜壓接工具(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經過擠壓的 Connector 會變成如下圖的形狀,整個摸起來就非常的光滑,使用時也不會刮傷手指,如果你有 40~50 條線需要處理,我想你應該會選這種接頭。

同軸電纜壓接頭擠壓前後的比較(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以上這些線材屬於分支訊號的線 Drop Cable,它們比較常出現的問題大概就是前述的中心導體與隔離層 GND 短路,如果是訊號的主幹線 Trunk,那種直徑大約13 mm 甚至 18 mm 的 Cable,它們的問題就不太一樣了。

主幹線的 Connector 不是直接以中心導體來當作中心針,而是 Connector(通常是N Type)本身會附一個零件包,其中一樣是中心針,使用者需自行把中心導體插入中心針,把所有零件都安裝好套好後,再用專有工具壓接,而這個工具還是跟 Connector 搭配的。

所以線材、電纜、接頭、壓接工具,都是彼此搭配缺一不可,要買之前最好先弄清楚是否適合,否則買來後什麼都不能做,硬要做就可能會發生中心導體與中心針沒有接觸到的狀況,也就是開路 Open 了。

Full Function 驗收

所謂完整驗收就是把發射與接收設備分別安裝在 Cable 的兩端,例如一端連接 Video 的 RF 訊號源,另一端則接一台電視,用來確認是否能收視,甚至每個頻道都切換一遍,這種需要整個系統擺上去驗證的方式,就稱為 Full function 驗收。

Full function 同軸電纜 壓接頭驗收(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它的好處是,能夠確認整個系統在這條 cable 上是可以運作的,甚至某些頻道可能無法接收到,也能在測試過程中發現,但壞處是殺雞用牛刀,為了驗證一條 Cable 線,需要額外弄一個訊號給它,要多做很多工,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原有的訊號配置。

而且驗證時你必須帶著電視機,東奔西跑一條一條線驗證,其實頗麻煩的,如果只是接電視看看那可能還好,如果有些裝置例如纜線數據機 Cable Modem 每次上電之後還需要幾分鐘的開機時間,那真的會讓你抓狂,尤其是有幾十條 Cable 等著驗證時。

再來如果真的發現通訊不良,也很難知道發生了什麼問題,到底是接頭沒接觸到 Open 了?還是接頭短路 Short?還是 cable 線裡面的中心導體斷了?還是根本是 TV 有問題?其實都看不出來,你只知道電視畫面怪怪的而已。

我以前聽過因為驗證用的電視規格拿錯,導致畫面一直有雜訊出現,那位老兄一直在跟廠商魯責任問題,結果當然是很尷尬。

我個人比較傾向使用實體層 Physical Layer 的驗證方式,實體層的訊號就實體層解決,我想這很合理。基本上就是只針對電氣特性做測量,比起拿上層的設備來驗證底層的東西,實體層驗證的設備數量與體積應該都是最精簡的。

三用電表驗證

這種測試方式是把 Cable 一端先短路,用電表測量另一端看看是否也為先短路,之後再將短路移開形成開路,再用電表測量另一端是否也開路;之所以短路開路都要測量,是因為接頭可能本身就短路,所以開路也要測才能抓到問題。

但這個方法又要開路又要短路,你要跑兩次,有點麻煩,所以我喜歡下面介紹的另一種方法。

三用電表驗收同軸電纜(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反射波驗證

利用反射波做驗證是我個人較喜歡使用的方式,它能清楚掌握整個 Cable connector 施工的狀況,可以馬上看出哪裡有問題,甚至 Cable 線裡面的哪個位置有斷掉,都看得出來,而且儀器全部可以擺在一端,另一端你只需要帶個終端電阻就可以很輕鬆的跑來跑去做驗證。

如下圖,我們需要準備一台訊號產生器,它必須要能產生 10~15 ns 寬度的 Pulse 脈衝波,更窄當然更好,這樣大概可以分辨到 1~2 m 長度的 Cable。

另外再準備一台示波器如下圖,用 T 型接頭「監看」電纜內的波形,只要有波形經過 T 型接頭示波器就能顯示出來,在電纜的末端,只要加上終端電阻 Terminator,阻抗必須與 Cable 相同,如此就可以判斷 Cable 的近端或遠端的接頭是否有做好。

利用反射波驗收同軸電纜壓接頭施工(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這種測量方式又稱為 TDR(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它的原理是脈衝波 Pulse 會從訊號產生器 Signal generator 出發,往右一路行走,沿途會先經過示波器,所以示波器會顯示出一個 Pulse 波形,接著 Pulse 繼續向右走,直到碰到最右邊的端點,脈衝波便會被終端電阻消耗掉而消失。

如下圖,對於 Signal generator 來說,這個 Pulse 就彷彿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也就是無反射的意思,示波器上只會看到一個脈衝波,若看到這樣的波形,就表示同軸電纜的運作是正常的。

有終端電阻的情況之下,入射波無反射,只看到一個 Pulse(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接下來要看看什麼是不正常的波形,如果施工壓接不慎造成 Cable 的內導體與隔離層短路 Short,Pulse 便會在短路處反射,並以相反的相位沿著 Cable 走回左邊的訊號產生器。示波器上會看到一正一負的 Pulse,如下圖左邊正相的 Pulse 是入射波,負相的 Pulse 是反射波,兩者的時間距離就是 Pulse 一來一往所經過的時間。

端點為 Short 的情況之下,左邊的 Pulse 為入射波,右邊負的是反射波(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另外一種情況 Cable 的內導體與隔離層沒有完全貼緊,端點呈現開路 Open 的狀態,因此反射波以正相反彈。

在端點開路 Open 的情況之下,左邊的 Pulse 是入射波,右邊正的是反射波(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還有一種情況是,Cable 的隔離層不良甚至沒接觸到,此時中心導體彷彿是一根長長的天線,沿路收進外界的雜訊。

Cable 隔離層沒有壓接好,於近端浮接收到 Noise(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Cable 長度測量

由於波形反射一定會產生在 Cable 斷掉的地方,因此我們也可以拿它來當作測量 Cable 長度的依據,基本上新品 Cable 不會斷,所以反射的位置就會是整段 Cable 的末端,也就剛好是它的長度。如果 Cable 內部有地方斷裂,Pulse 會提早反射,你就知道斷裂的位置在哪裡了。

利用反射波可計算 Cable 長度(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我們來試著計算上圖的 Cable 有多長,先來看看 Cable的Datasheet of LMR-400-UF,我們的重點是每公尺有多少寄生電容 C 與電感 L,摘要如下圖。

(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根據電磁學的傳輸線理論,波在同軸電纜內的相位速度為,套入 datasheet 內的值就能得到波速:

(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根據上圖的示波器波形,兩個 Pulse 入射與反射波之間的距離目測一下大約為來回 200 ns,單趟為 100 ns 因此 Cable 的長度大約為:

(圖片來源:實作派提供)

上面計算出來的答案與實際的 Cable 長度差不多,我沒有實際拿尺測量,因為實際的 Cable 路徑有點曲折很難 Follow,我只能拿著平面圖大概估算一下,我認為是相符的。當然不是每間廠商都會標示 L/C 的值,所以你可以先拿個 5 公尺的 cable 測量一下反射的時間,再以此計算整段 cable 的距離,這樣是最準的,如果 Pulse 越窄,說不定拿個 1 公尺的 Cable 就能辨認入射波與反射波了。

這種 TDR 儀器其實市面上都有,只不過久久才會需要用到一次,買了似乎不划算,我是都自己用儀器兜個土炮 Solution,可以用就好。

(本文經同意轉載自實作派電子實驗室原文連結;責任編輯:賴佩萱)

StrongPiLab
StrongPiLab

Author: StrongPiLab

實作派電子實驗室(StrongPiLab)是一個著重知識與經驗的實作交流媒體,提供工程師們理論外的實務經驗,主要傳達電子產品與家電用品的正確操作概念與生活小常識、解說各種測試手法的技巧。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