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困境與契機

   

作者:謝涵如

隨著總統蔡英文喊出2025達到非核家園的口號,台灣能源轉型的問題又再一次掀起討論熱潮。經濟部更大膽訂下目標,力拚在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達到20%,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之潔淨能源發展方向為規劃原則,希望確保電力供應穩定的同時,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

理想雖然豐滿,現實是否能如想像中順遂?台灣推行綠色能源與行之有年,為何卻仍遲遲無法取代傳統能源?以下將介紹台灣目前再生能源發展遭遇的困境與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自然環境 綠電最大瓶頸

台灣是個面積不大的海島國家,受限於自然資源、能源及土地等,以至於在發展再生能源方面,有著不小的先天劣勢。

目前再生能源以太陽光電和風力為主,然而這兩者皆是相當「看天吃飯」的發電模式——太陽光電發電除了每天日出日落時長,尚須面對多雨的氣候影響。

而風力發電以離岸風電為發展目標,但由於適合發電的風況多出現在冬季,對於缺電最嚴重的夏季幫助有限,且台灣受颱風及地震影響甚鉅,風機是否會因自然災害而停擺也成為一大隱憂。因此,以台灣氣候的狀況,若想單靠日光與風力來取代其他能源並不容易。

台灣的風力發電以離岸風電為主要發展目標。(圖片來源

此外,土地也是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一大罩門。發展再生能源雖已是國際共識,但「綠能占地廣」卻始終是一個頗受爭議的問題。

由於太陽能、風力發電等熱門再生能源,單位發電面積的表現比傳統的燃煤發電與核能低。根據資料顯示,以年發電量(千千瓦小時)估算,風力機需要一.三平方公尺,太陽光電則需要十五平方公尺,然而火力機組卻僅需要需要○.六到一平方公尺。

開發一座綠能電廠若想達到與傳統電廠相同的發電力,往往需佔用龐大的土地,對土地面積有限的國家如台灣等,是相當大的挑戰。

雖然這一問題或許能藉由建設離岸風電或屋頂型太陽能來解決,但是這兩種方式的成本都較高,可能會有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問題。過去台灣政府也曾推動屋頂太陽能發電,但皆因建置與維護成本過高而成效不彰。

再者,由於風場的建置可能影響到魚類、底棲生物或鯨豚,甚至是候鳥與蝙蝠等動物的生存環境,因此選址及建置密度方面都會受到相當限制,畢竟能源設備若傷害到生態,恐怕也不符合「再生」本意。

屋頂型太陽能板建置與維護成本相當高昂。(圖片來源

多元分散 綠電發展全新可能

那麼,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是否真的毫無機會?其實也不盡然。

觀察同樣缺乏自然資源的日本,2019年時再生能源已占總發電量的18%,遠超過台灣的5.6%,除了風電與光電外,水力、地熱與生質能源也功不可沒。

除了太陽能與水力發電,地熱與生質能源也是日本重要的再生能源來源。(圖片來源

生質能來源包括木材、油脂、沼氣、動物排泄物等有機物,產生為碳中和的再生能源,為了減碳與提高綠電佔比,日本早在約10年前,就已計劃用生質燃料逐步取代燃煤,台灣在生質能源方面的發展,相比起來可說是落後了一大步。

地熱也是極具發展潛力的項目,台灣深層地熱蘊藏潛力達30GW,雖然未必能成為主力,卻能有效紓解風電與光電的壓力。

「綠能開發極需多元化」談及綠能在台灣的發展,台綜院副院長李堅明認為,想要發展綠能,首先絕不能偏重任何一種方法,任何方式只要有可能,就要好好把握,積少成多也能帶來不小的效益。

長年推廣沼氣的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也表示,儘管風力和太陽能技術成熟,綠電來源多元、穩定、分散,才是長期的解方,發展綠能時遇到的每一個機會都不能放過。

小結

雖然台灣相比起幅員遼闊、資源充足的大國而言,發展再生能源時確實會面臨較多的挑戰,但並非絕無可能。若能調整目前偏重風力與太陽能的發展方向,借鑑日本的成功經驗,採取多頭並進的模式,或許會是一種解方。

(本文經同意轉載自合作媒體 vMaker台灣自造者原文連結

Laura HSIEH
Laura HSIEH

Author: Laura HSIEH

喜歡窩在自己的一方世界裡寫作閱讀,也喜歡四處旅遊找驚喜,希望能多接觸學習各種知識,從中拼湊出世界的全貌。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