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涵如
過去,台灣的社會中長久存在著「男理工、女人文」的偏見,許多人總是反射性地認為女性在數理、科學等方面的表現不如男性,而對於欲從事科研工作的女性,也總會有「該如何兼顧家庭」的質疑,因此女性科學家可說是鳳毛麟角。
然而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女性爭脫出傳統觀念的束縛,在科學領域展露鋒芒,人們也漸漸理解,其實能力不分性別,只要懷抱著一顆熱愛科學的心,就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
由台灣萊雅與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合辦的《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有著台灣「女性諾貝爾獎」的美譽,以鼓勵鼓勵女性參與科學為宗旨設置,希望能藉由該獎項,讓更多優秀的女性科學家被社會看見。如今該獎如今已邁入第十四年,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年有哪些優秀的女科學家們獲獎吧。
跨領域整合 追出颱風奧秘
榮獲最高榮譽「傑出獎」的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依依,以地球科學研究揚名國際,研究專長橫跨衛星遙測、大氣、與海洋科學三大領域,其中又以針對颱風進行的一系列研究最為出名。
她透過以衛星遙測和追風飛機穿越強烈颱風所收集到的資料,探討颱風和海洋之間的交互作用,帶領研究團隊探討超級颱風的成因,並研究颱風在全球暖化影響下,未來生成數量、路徑、降雨的變化。這一系列精采研究成果被應用在颱風預報之上,可說是直接嘉惠了飽受颱風威脅的台灣民眾。
談起科學,林依依認為科學既浪漫又有趣,探索科學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每天都有令人驚喜著迷的發現,其中也包括面對99%不能使用的科學研究結果,她深信失敗是必經的過程,重要的是有失敗,才能獲得成果。
![](https://makerpro.cc/wp-content/uploads/2022/03/16162355810736gjQd_src.webp)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依依,以颱風相關研究享譽國際。(圖片來源)
打破傳統 為所愛發電
榮獲新秀獎的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學系吳欣潔副教授,年紀輕輕卻已經獲獎無數。其研究領域著重於時下相當受到關注的綠色能源開發與應用,從基礎的熱力學出發,探討至應用端的熱電材料,在熱電材料研究領域極具獨特性。與她研究相關的熱電材料,應用範圍小自冰箱、紅酒櫃、煉鋼爐、大至NASA的太空探測儀,都可以看見蹤跡,在發展綠能已是大勢所趨的現狀下,發展潛力無窮。
吳欣潔在青少年時期勇敢掙脫「女生不必念太多書」傳統枷鎖,義無反顧投入所愛。她表示:「科學研究讓我學會樂觀,看法的轉變很重要,一杯水可以看有水的一半,也可以看它空的一半。科學,可以訓練你態度的轉換。」
![](https://makerpro.cc/wp-content/uploads/2022/03/16162356544375XKhK_src.webp)
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學系吳欣潔副教授,勇敢掙脫傳統,投身光電研究。(圖片來源)
專攻AI 立志讓電影成真
2016年時回台,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陳縕儂副教授同為新秀獎的獲獎人。曾任職微軟的她,是國內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專家及先驅。
自然語言及對話系統作為開發人工智慧研究重要的領域之一,陳縕儂笑說自己的夢想,是希望能實現如電影「鋼鐵人」中的語音助理Jarvis一般的人工智慧語言研究應用成果,近程則是促進包含智慧家庭、機器人等應用發展。
因為在AI科研領域女性比例極低,陳縕儂呼籲更多女生投入,她深信做科學研究重要的是創意,包含在研究及程式的設計上,而若能有更多女性的加入均衡性別比例,將能讓整體思考邏輯將會變得更活躍。
![](https://makerpro.cc/wp-content/uploads/2022/03/161623568435160aEA_src.webp)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陳縕儂副教授放棄微軟高薪工作,回台投入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圖片來源)
小結
雖然台灣如今已有不少優秀的女科學家,但是女性在從事科研工作時,受到的阻力其實仍舊比男性多上不少。
兼具媽媽身份的林依依在發表獲獎感言時,也不忘為女性研究者發聲,她表示許多年輕的女性博士後研究人員由於生育年齡考量,加上無後援,只能放棄研究,相當可惜。
期望未來在政府與人民的幫助下,能在科學領愈建立更友善的工作環境,讓女性能夠更便於安排從事科學及照顧家人的時間利用,以利更多優秀的女性人才,能更無後顧之憂地投入學術工作。
(本文經同意轉載自合作媒體 vMaker台灣自造者、原文連結)
- 【活動報導】Edge AI聰明部署關鍵論壇 輕鬆跨越應用瓶頸 - 2022/12/17
- 2022世足賽來臨,足球科技精準協助判定! - 2022/11/30
- 當3D掃描遇上古蹟,成為珍貴文物保存利器! - 202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