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r 電子學】漫談交換式電源的原理與設計—PART 14

   
作者:Bird

我們花了十多次的篇幅,說明了常用的交換式電源的原理。從可以升壓的 boost converter 開始,到降壓用的 buck converter,我們用 MC34063A 這顆古老但歷久彌新的交換式電源控制 IC,示範了電路的原理和設計,也帶大家使用 TI 的零件選擇工具和線上模擬工具來設計電路,這一回我們要簡單聊一下用來反轉電壓的 inverting converter。

反轉世界

Invertering converter 是交換式電源中相當特殊卻比較少用到的一種,它的輸出電壓極性和輸入電壓的極性相反,而且輸出電壓的絕對值可以比輸入電壓高或低,因此在某些分類上它也被歸類爲「buck-boost converter」,也就是可以升壓或降壓的電源轉換器,但一般來說,它仍然比較常用來產生與輸入電壓極性相反的電壓。

所謂極性相反,其實就是針對同一個參考地電位,如果輸入電壓是正的,輸出電壓就是負的。

那什麼時候會用到負的電壓呢?

在很早很早的年代,有一些 DRAM 晶片會需要好幾組不同的電源電壓,其中有一組就是負的電壓。比方說 Apple II 電腦上用的 DRAM 晶片 4116(一顆只有 16 K bits,也就是 2 K bytes)就需要 +12 V、+5 V 和 -5 V 三組電源,因此 Apple II 的主機板電源供應器上就有 -5 V 的輸出。當然這是非常久以前的需求,隨著半導體製程的進步,後來的 IC 即使有負電壓的需求,也都可以在晶片上利用 charge pump 電路產生所需的負電壓,不需要再外接負的電源。

除了 DRAM 之外,早期有一種速度很快的邏輯電路 IC 叫做 ECL(它的邏輯準位跟一般的邏輯 IC 很不一樣,其工作電壓是負的,因此需要負的電源供應器),它在 CMOS 電路的傳遞延遲還要十幾二十 ns 的年代,就可以達到 2 ns 以下的傳遞延遲。

80 年代許多超級電腦都是使用這種叫做 ECL(emitter-coupled logic)的電晶體邏輯 IC 設計的,但隨著半導體製程的進步,CMOS 邏輯的速度越來越快,又有消耗功率低的優勢,ECL 也越來越少看到了。

至於類比電路,常見的雙極性放大電路也會需要負的電壓,讓輸入和輸出訊號都可以在正電壓和負電壓之間擺盪,但由於類比電路對電源雜訊比較敏感,一般如果是運算放大器需要雙電源,不會用交換式電源來供應,因爲交換式電源一定會有輸出漣波,常見的做法是把輸入和輸出偏移到 1/2 VCC,把 VCC 當正電源、GND 當負電源準位來使用。

因爲以上種種理由,現在的電路設計中會用到負電源的場合越來越少,所以 inverting converter 使用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所以我們將它放在這個系列的最後。

電路結構

(圖片來源:Bird 提供)

上圖是簡化後的 inverting converter 電路。如果有看過這個系列的讀者,對這個電路一定覺得不陌生,它看起來有點想 buck converter,又有點像 boost converter。

其實不管是 buck、boost,還是 inverting converter,工作的原理都一樣:在某個週期中,先把能量儲存在電感中,在另一個週期中,將能量從電感裡釋放出來,而儲存能量時,負載就由輸出的濾波電容器暫時供電

我們來看看 inverting converter 怎麼工作的。

本文為會員限定文章

立即加入會員! 全站文章無限看~

                               

已經是會員? 按此登入

只需不到短短一分鐘...

輸入您的信箱與ID註冊即可享有一切福利!

會員福利
1

免費電子報

2

會員搶先看

3

主題訂閱

4

好文收藏

Liang Bird

Author: Liang Bird

在外商圈電子業中闖蕩多年,經歷過 NXP、Sony、Crossmatch 等企業,從事無線通訊、影像系統、手機、液晶面板、半導體、生物辨識等不同領域產品開發。熱愛學習新事物,協助新創團隊解決技術問題。台大農機系、台科大電子所畢業,熱愛賞鳥、演奏管風琴、大提琴、法國號,亦是不折不扣的熱血 maker。

Share This Post On

1 Comment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