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涵如
過去一年,全球經濟因疫情受到重創,然而在群募平台卻不見頹勢。根據資料顯示,2020年台灣群眾募資,無論是提案件數或者是募資金額及贊助人數都創下歷史新高,不僅集資總金額來到24億,且不乏總額破千萬、甚至破億的案件。
至於集資平台元老 - 美國的 Kickstarter 只取前三大類別:設計、科技、遊戲,集資金額就已高達 6.3 億美元(約 180 億台幣)。這股方興未艾的群募熱潮,究竟能為新創公司創造什麼契機,又將帶來什麼影響?
「低門檻+簡便程序」創造多元機會
「群眾募資對於對於許多創業者而言,可說是在創業早期獲取所需資金與利益最直接的方法。」邁特電子副總經理,同時也是特創新基地執行長的戴憶帆(Ray)以自己輔導新創團隊創業多年的經驗開宗明義的指出。
現今社會,群眾募資已成為許多新創產品成功上市的重要管道與關鍵。對於較缺乏經驗的創業者來說,要將想法付諸實現變為可量產販售的商品,成本相當高昂。而網路募資平台所具備的低集資門檻、簡便程序等特性,對於沒有人脈背景、卻又需要籌措資金投入生產的新創團隊而言,可說是絕佳的募資選擇。
創業者有好點子後,選擇適合自家商品的群眾募資平台,直接向群眾提案,以較小的金額與吸睛的新商品做為號召,利用積少成多來達到募資目標。而在民眾參與募資的過程中,也能透過觀察民眾參與募資的狀況,觀察到市場對於該產品的接受度來即時進行修正與評估,藉此降低上市風險,可謂一舉多得。
群募背後真正的挑戰
群眾募資對於新創公司來說,似乎已成為一條獲得圓夢資金的終南捷徑。然而踏出第一步,並不意味著創業必然能成功,在資金達成目標、進入量產配送後,才是挑戰的開始。如何建立、維護品牌形象和信譽,讓群募帶來的力量與話題度延續,都必須仰賴團隊後續的執行力。
其中也不乏在群募平台上聲量極高,最後卻因產品出問題而發生爭議的例子。例如,截至 2020 年 1 月都是 Kickstarter上有史以來集資金額第二高的集資計畫 — Coolest Cooler,曾在 2014 年創下超過 6 萬 2 千人贊助的驚人成績,獲得超過 1328 萬 5000 美金(約新台幣 4 億元)的贊助,最後卻因無法順利出貨而宣告計畫失敗,成為過街老鼠。
Ray以自己熟悉的硬體新創為例,不諱言相較於軟體新創,必須做出實體商品的硬體挑戰更大:「做IOT新創,就好比自願從飛機上跳下去,並在落地前努力把一台飛機組裝起來,很容易墜地失敗。」至於失敗原因,可以從公司組成背景、花費時間與資金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首先,經過調查,大部分新創公司人數都僅有四到十個人,且都只有一到三年工作經驗。4到10個經驗不多的人,要組成一個新創公司,同時必須負責機構設計、電子電路設計、軟體設計、行銷、韌體、採購、工業設計,工作遠超過成員所能負荷的量。
因此根據統計,新創公司中82%的工作,其實都需仰賴外包來完成,也因此較難全面掌握產品情況。「許多人可能在不夠了解硬體的狀態下,就開始做硬體新創,資源與技術的不足,造成了硬體新創容易失敗。」
此外,另外一個問題在於資金。做硬體新創與軟體最大的不同,就是硬體的研發相當需要資金,甚至在還無法獲利的階段,就必須先有大量資金投入。而真正做一個產品,從POC到量產,大約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許多人耗盡資金,產品卻仍沒有好到足以發售,就容易失敗。
群眾募資可以提供亟需資金的硬體新創幫助和機會,但不代表絕對的成功。Ray指出軟體新創與硬體新創的差異:「軟體新創可以單打獨鬥,因為所有的事情可能都可以在一台電腦上完成,然而在硬體創業,好的合作夥伴和幫助就非常重要,在做硬體新創時,尋求好的硬體加速器能適時降低風險。」
小結
群眾募資以較低的門檻,給予新創團隊嘗試的機會,但是否能抓住這個機會,端看後續的執行力。無庸置疑,善用群募的力量必然能為新創之路帶來極大好處,例如為產品話題熱度,籌措研發生產的資金減輕團隊的負擔等等,然而最終仍需回歸產品本身,做出良好的成品品質才能延續群募平台帶來的效益,邁向成功。
- 【活動報導】Edge AI聰明部署關鍵論壇 輕鬆跨越應用瓶頸 - 2022/12/17
- 2022世足賽來臨,足球科技精準協助判定! - 2022/11/30
- 當3D掃描遇上古蹟,成為珍貴文物保存利器! - 2022/11/07